正文复制
陶寺遗址展现的中国古代ZZ文明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300—3900年,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陶寺遗址早期距今4300—4100年,是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的都城。中期距今4100—4000年,是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都城。晚期距今4000—3900年,此时陶寺失去了都城地位,沦为一个大杂院式的大聚落。
经过47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陶寺遗址初步建立起一套考古、文献、人类学证据链绳股,指向陶寺早期都城为文献所记载的尧都,中期都城为文献所记载的舜都。陶寺文化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具体说是陶寺邦国。而陶寺圭尺第11刻度地中标准夏至晷影和陶寺都城以及陶寺邦国,说明最早“中国”的明确概念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
陶寺邦国的治国理政思想集成创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陶寺模式”。我们称之为尧舜“中国”大政。“中国”大政包括两大核心内涵:一是经天纬地“时空ZZ文明”,另一个是文德上政与武功次政的文武之道。
经天纬地“时空ZZ文明”
经天纬地“时空ZZ文明”,主要针对邦国内部的治理,偏重于技术性,彰显与巩固的主要是王权。《尚书·舜典》说,舜从尧手中接过政权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协时就是校订历法和谐年时,协月便是校订阴历月时,正日即校订昼夜日时,此乃经天。同律、度、量、衡就是统一度量衡制度,属于纬地。帝舜获得王权后,用“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来彰显自己的王权,宣示自己在经天纬“地时空ZZ文明”中的主导权。具体来说,经天就是王权垄断观象台制定的太阳地平历、圭表测影制定的太阳历、阴阳合历来控制年时,朔望月轮太阴历控制月时,用盘古沙漏控制昼夜时间,从而把握社会各种生活的时间命脉,成为王权重要的科学软实力。纬地则包括王权制定长度基元,建中立极,辨正方位,阴阳八卦八方空间概念,天文大地测量,最终构建起ZZ地理五方(东、西、南、北、中土)的天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