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大学与城市双向赋能的“密码”
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明确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这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突显了大学在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大学与城市必须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协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构建共生、共享、共荣的创新发展生态,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新的贡献。
大学与城市的双向赋能,具有天然的互动关系,双方伴生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依赖、相互成就。从世界范围看,在每个重大科技产业变革的关键时点,都有在大学支撑下实现创新城市崛起的案例,同样,也有大量借助城市的资源推动大学突破性发展的故事,有的更是以“大学城”“科技园”等样态,构建起大学与城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一方面,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助推城市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城市通过提供政策、资源、空间和经费等要素反哺大学,为大学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提供广阔的公共场域,进而构建起大学与城市的良性循环体系。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历程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城市吸引顶尖人才、参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就国内情况讲,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为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加大了对大学的支持力度,积极筹建高水平大学和新型研究型大学,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集聚带动一流人才、一流创新资源的汇聚,大学与城市之间实现了双向成就。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与产业互促共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趋势更为显著,城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方向给中国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形势下,大学与城市必须以更为开放的姿态,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加强在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流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资金链的融合,做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