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AI时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百年前,法国作家福楼拜提出科学与艺术相遇的精辟命题,“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当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哪吒2》刷新百亿票房,中国的DeepSeek跃居世界人工智能大模型前沿,我们真切地看到,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科技与艺术在山顶相遇的胜景:科技与艺术无边界融合、交织和互动,催生出无限深度的场景、产业与生活形态,成为当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到莱布尼茨借助中国八卦探索二进制,再到哥德尔通过“哥德尔数”探索数学公式,人类对计算的研究不断深入。二战期间,图灵机的发明及“恩尼格玛”密码的破译,标志着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开端。计算和智能开始为科学家和艺术家提供强大工具和通用语言。计算机美学最早在音乐创作得以应用,随后算法被引入更广的艺术领域。在信息理论先驱香农提出“熵”的概念同时,艺术家马克斯·本泽提出“信息美学”,认为美学物体会走向有序,并在熵减中实现信息完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皮尔斯提出,“机械缪斯正在扩展她的疆域,覆盖创造活动的方方面面”。回溯艺术与科技的现代早期相遇史,可以看到艺术与科学的互动从未停滞,两者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从初始就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更遑论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前现代的贯通科学与艺术的巨匠们。
在人工智能时代,跨媒介与多模态打通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边界,艺术与科技成为融合互动、创新升级的重要领域。前沿艺术家利用科技获得强大创作工具和无限潜能,而科技创新者则从跨学科艺术知识和哲学反思中汲取颠覆式创新的灵感。从人类文明创造的视野看,科技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启发和赋能,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沿领域。
科技为艺术创新注入新动力
从AI生成艺术到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艺术创作开辟了全新可能。“技术的媒介形式塑造了艺术的表达方式。”如今,算法驱动、数据生成及人机协作正在构建一种新的艺术和文化生态。AI的介入,使艺术从依赖个体经验转向计算驱动。2018年法国团队Obvious利用AI创作的画作《EdmonddeBelamy》成功拍卖,标志着AI艺术进入市场。Artbreeder等平台利用AI技术助力用户通过混合图像与调整参数创新艺术风格。OpenAI发布的DALL-E2工具能够根据文本生成高细节的图像,进一步拓展了文本与视觉的交互边界。同时,虚拟现实(VR)与3D打印等技术推动了艺术向沉浸式、交互式发展。如艺术家玛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