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县级X校新型智库调研报告
X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国际发生深刻变化,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政府决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X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X和政府的重要“智囊团”,主要聚焦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进行系统研究,以优质的研究成果服务X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X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X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X育才、为X献策。”要求X校“在X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X的理论创新、为X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把X校智库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全国有3000余所X校,县级X校达2000余所,县级X校在全国X校系统中数量较多、占比较高,县级X校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X校系统的发展。作为X校发展重要层面的智库建设,县级X校还存在诸多问题。加强智库建设,是县级X校自身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全国X校系统发展水平的必然举措,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对XX4市6县的调查发现,县级X校智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成果逐年攀升,但由于起步较晚,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平台建设较薄弱、人员力量有欠缺、效果发挥不明显等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X校智库建设,必须创新举措,重点在机制、平台、人员、效果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县级X校智库建设水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县级X校新型智库建设现状
(一)智库平台建设方面
第一,资政载体建设。从资政载体建设来看,6个县级X校中,有4个X校创办了资政载体,如《X校调研》《发展参考》等,2个X校依托本市市级X校资政载体开展工作。从资政载体运行管理来看,主要以教研或者科研室(股)负责日常运行工作,每年刊期在7期左右。从资政内容来看,主要以调研报告转化为主,占比88%左右,涉及重大理论阐释、研究的内容偏少,占比在12%左右。第二,研究平台建设。6个县级X校中,只有2个X校加挂省委X校的研究基地,其研究基地人员构成主要是本单位教研或者科研室(股)人员;除加挂省委X校的研究基地外,其余市、县级X校均未建立自己的研究基地。
(二)研究人员构成方面
县级X校智库研究人员主要是教研或者科研室(股)人员,外地区外单位人员较少。从人数规模来看,平均人数为2.6人;从年龄结构来看,平均年龄在36.7岁;从学历层次来看,以本科学历为主,占84.3%;从学科背景来看,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占93.2%,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较少;从工作经验来看,平均工作年限为16.3年;从工作履历来看,有2个及以上部门工作经验的占71.2%;从专业技术职称来看,以中级职称为主,初级和高级职称相对较少。
(三)研究成果采用方面
第一,转化率方面。2020年以来,形成调研报告280篇,转化为资政报告132篇,转化率为47.14%。第二,批示率方面。132篇资政报告中,被X委和政府肯定性批示的有98篇,批示率为74.24%。第三,采用级别方面。98篇获肯定性批示的资政报告,主要集中在县级层面,尚未获省级层面的批示,获市级层面的批示有14篇,占比14.29%。第四,采用率方面。获肯定性批示的98篇资政报告,转化为文件、政策等的有4篇,采用率为4.08%。
二、县级X校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不完善
第一,在人才流动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以招考的方式引进为主,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流入较少,引进渠道较少,导致智库发展的后劲不足;人才外部流动不足,从X校到政府机关或其他事业单位的流动少,流动渠道不畅通。整体来说,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还未形成。第二,在运作机制方面。智库建设存在单位意识,资政研究陷入“单兵作战”的局面。X校智库建设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不大,双向交流合作机制还未形成。比如,在课题研究、资政报告研究上,95.2%的课题、92.5%的资政报告成员均为X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全面性、准确性、客观性。第三,在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方面。未制定相关制度,导致还未形成体系化、科学化的标准,成果评价指标设置还不完善。从目前情况看,评价指标主要以采用层次、领导肯定性批示为主,对成果转化为政策文件、社会效果、学术贡献等方面的评价较少,存在重领导批示轻政策转化的倾向;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激励机制无法确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