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市卫健局X组副书记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我们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两会期间,卫生健康领域的相关内容备受关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卫生健康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这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过深入学习两会精神,结合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领会两会卫生精神,把握健康事业新使命
今年全国两会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服务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开展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两会强调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报告各类公共卫生风险。同时,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水平,保障在突发情况下医疗物资的充足供应,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坚实保障。例如,在疫情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应急物资储备的重要性,通过加强物资储备库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物资调配的效率和精准度。
(二)医疗服务提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是两会关注的重点之一。报告提出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这意味着我们要着力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比如,通过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基层患者能够得到上级专家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作为卫生健康部门,我们要深刻领会两会精神,切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力量。
二、回顾卫生工作历程,梳理当前形势与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24年底,共有医疗卫生机构xx家,其中医院xx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xx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xx家。医疗卫生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卫生技术人员达到xx万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xx人。医疗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逐步合理,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xx%,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xx%和xx%。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xx/10万和xx‰,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医疗卫生改革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有序开展。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初见成效,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签约服务质量逐步提高,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连续的健康服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城市与农村、不同区域之间医疗资源差距较大。城市大型医院集中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患者过度集中,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而农村和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医疗设备落后,诊疗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例如,我市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仅占xx%,远低于城市医院水平。
(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部分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难以开展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互联互通不畅,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据调查,我市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使用率仅为xx%,无法实现与上级医院的信息共享。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xx%。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慢性疾病患病率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然而,我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老年医学科建设滞后,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考验。虽然我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监测预警机制不够灵敏,应急响应速度有待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结构不够合理,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
三、贯彻两会部署,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为贯彻落实全国两会部署,加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实验室检测条件,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公共卫生监测网络,拓宽监测渠道,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加强对重点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等疾病的监测,及时掌握疾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水平。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优化物资储备结构,增加短缺物资和关键物资的储备量。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加强物资管理和维护,确保物资质量和安全。完善应急物资调配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物资调配的效率和精准度。
(四)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聚焦医疗服务提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为提升我市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基层首诊率。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规范转诊流程,确保患者安全、有序转诊。加强医保政策引导,提高基层就医报销比例,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
(二)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学科建设,打造一批优势学科和重点专科。提高区域医疗中心的科研创新能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推动医疗技术进步。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机制,通过派驻专家、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推进医联体建设,实现医联体内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效能。加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范围,让基层患者能够享受到上级专家的诊疗服务。
(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更新医疗设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定向培养、培训等方式,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五、强化人才培养与科技支撑,推动卫生事业发展
为强化我市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与科技支撑,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加大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培养一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加大在职人员培训力度,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医学人才来我市工作。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鼓励医学科技创新。加大医学科研投入,设立医学科研专项基金,支持开展医学科研项目。加强医学科研平台建设,鼓励医疗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培养医学科研人才队伍,选拔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加强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提高医疗服务的科技含量。
(三)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科研人员和医疗机构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评估、成果推介等服务。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在科研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医药产业发展。
同志们,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的XX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要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导,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卫生健康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