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山西科技报/2024 年/12 月/9 日/第 B07 版学术
新时代提升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讨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文豪 马文豪
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在不断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高校法治教育在实效性中仍面临着内容更新不及时、教育方法相对单一、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大学生法治意识动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可从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内容供给,强化多元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加强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法治精神认同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法治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
一、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完善不及时
当前高校法治教育主要是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进行教学,偏向于理论层面的知识讲解,缺乏实际案例的分析及运用。另外,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过程中,往往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宣传, 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记忆, 但缺乏实践教学活动,而教学课件里的内容相对陈旧,对具体的法律案件未作出具体的阐述,最终将影响大学生对法律运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中,仅通过单一且陈旧的教育内容并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不利于法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教育方法相对单一
教育方法是在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相互配合下,为解决人的思想行为问题时所采用思维和手段。在法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常以理论灌输法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清楚对教材进行讲解,并向学生阐释相关的法律知识概念。但这种教育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中心,信息的传递是单向性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不能获得法治体验,只会让法治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因此,要创新教育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实施法治教育。
(三)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思政课教师是学校法治教育的中间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教师队伍是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教师在推动高校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引导作用,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学科背景。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虽设有法学专业,但法治教育教师队伍还不成熟,仍处于建设期,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任务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承担,而这部分教师由于未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及实践, 在开展法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由于科研教学任务繁重,思政课教师缺乏专业的法治知识培训,在提升法律素养方面具有局限性。加强法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利于为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动力。
(四)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动力不足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事业,是弘扬和传播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的的要求所在,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