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东莞日报/2024 年/12 月/25 日/第 A04 版东莞· 时事
市人大常委会“ 把脉” 慢行交通系统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 打造高品质慢行系统
本报记者 吴金华
人口超千万,机动车逾 435 万辆,登记上牌的电单车 305 万辆,共享单车约 20 万辆⋯⋯东莞交通需求日益旺盛,但与此同时,城市开发强度达到 51.3%,路网规模趋近饱和,行车堵、停车难现象高发。以骑行、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方式,为化解交通治理难题提供了解题思路。
与之相矛盾的,是慢出行存在路权分布不平衡、系统规划滞后、慢行空间安全性便捷性不佳
等种种困扰,带来安全隐患,影响群众出行体验。
如何促使慢行空间从“ 能走能骑” 向“ 好走好骑” 改善?今年 10 月,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组织专题调研,为我市慢行品质交通提升工作“ 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助力交通运输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察趋势
慢出行成为社会新风尚
在东莞南城,牙医曾女士几乎“ 两点一线”。从石竹新花园小区,到单位所在的莱蒙片区,每天电动自行车出行只需 10 分钟左右。
“ 电动自行车出行,方便快捷,还没有堵车和停车的烦恼。” 曾女士说,市区短距离出行,骑行和乘车所需时间差不多。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骑行、走路甚至更快,可谓“ 慢行不慢”。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机动化交通方式而言的,也称为非机动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它既包括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与停车设施、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信号标识,也包括与轨道、公交等相衔接的换乘设施及配套管理服务。
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集通勤、健身、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慢行交通系统,为骑行、步行提供
良好环境,慢出行成为社会新风尚。
根据规划,“ 十四五” 期间,我市将完成不少于 2400 公里的主干道品质提升,并新建慢行交通系统 1400 公里、消除高低差路口 3429 个、新建立体过街设施 40 处。
数据显示,2023 年以来,全市新增改造慢行交通系统 175.98 公里、人行道 106 条,增设物理隔离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