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江淮时报/2024 年/12 月/17 日/第 004 版发言摘登
优化自然资源配置 助推皖北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发言摘登
全媒体记者 陈妍
张龙娃委员代表民盟安徽省委会发言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守护皖北湿地资源
伴随着皖北采煤沉陷区的不断扩大,皖北湿地资源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当前皖北湿地资源保护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皖北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二是皖北部分湿地被蚕食后功能退化严重。三是皖北湿地资源保护专业人才队伍紧缺。四是皖北湿地保护科技支撑能力较为薄弱。
为此,建议:
一、强化皖北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注重对皖北湿地保护法律条文的宣教工作,通过布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材料、推送宣传信息等方式,积极向公众普及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深入人心。持续提升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执法效能,对那些随意占据、开垦、填埋、排干自然湿地等破坏湿地行为“ 零容忍”,严格按照法规进行惩处。当地政府应构建完善的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与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明确湿地保护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长效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加大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坚决遏制湿地保护不力的状况。
二、推进皖北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提质增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合理制定皖北采煤沉陷区等湿地生态修复方案。重点关注受损程度比较严重的湿地生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修复,完成对生态功能的恢复、维护及增强生物多样性。重视对皖北湿地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有力保障皖北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加强皖北湿地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水利、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管理机构,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重视皖北湿地资源保护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的研究,努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通过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大力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湿地保护创新人才,为皖北湿地资源保护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提升皖北湿地资源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健全皖北湿地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生态监控系统,定期对水利工程及湿地污染源、水资源量、水位、水质污染等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控;建立皖北湿地资源的智慧管理系统,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建立皖北湿地洪涝预警预报系统和相关灾害的快速应急预案,达到科学防洪、提高防汛能力的目标,有效减少与防止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与生态灾害。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朱学文委员发言
多管齐下优化皖北水资源供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喝上更安全、更优质的水,饮上更干净的地表水源,是皖北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为此,要聚力供水高质量发展,破解供水难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聚焦多方联动,加快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皖北水资源优化配置涉及地方政府、自然
资源、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城管及相关企业等众多部门行业,要坚持完善整体推进、部门联
第 1 页 共 5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dawenge2014
动、多方参与、协同高效工作机制,聚力供水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部门联动实
施,企业参与落实,保障皖北群众早日喝上更好水。
二、 聚焦科技保障,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性技术研究。 2023 年皖北地下水源供水量 21.59亿立方,占总供水量的 35%,包括可更新的浅层地下水以及难以更新的深层地下水、矿井水、水气矿产(矿泉水、地热)等,引调水工程使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关系逐步恢复。进一步优化配置,利用好各类水资源,构建科学的梯级开采模式,需要开展多方面技术研究。建议搭建野外试验场地,开展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 四水” 转化关系研究;加强水文地质精细化勘查研究,建立可视化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模拟研究浅层“ 地下水库” 更新机理,勘查建立深层地下水源地战略储备库,开发能源矿区矿井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建立水气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加强“ 同层同质同量” 回灌技术研究,缓解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扩大、超采面积增加、地面沉降加深等地质灾害性问题,解决“ 取热不取水” 地热资源利用难题。
三、聚焦数字化赋能,推进水资源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我省多部门都建立了水资源环境监测信息数字化平台,但各部门侧重资源属性不同、监测重点不同,信息化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存在障碍。自然资源部门重点监测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水量;水利部门重点监测水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