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X课:读书的乐趣
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站在台上与大家交流“读书”这个话题。当前,我们全局上下“放下手机、拿起书籍”读书会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大家参与的热情很高,收获也都很大。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读书,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今天我就班门弄斧,把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心得分享一下,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我的读书经历
第一个阶段——从小学到初中。我是1991年生人,来自农村,家庭也不富裕。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除了教材,在农村也没多少课外书可以读。我印象特别深、能够读到的一本书就是一本学校发的月刊《红蕾》。那真是翻来覆去的看,把里面的故事给嚼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初中的时候才有了自己人生意义上的第一本书《鲁迅选集》。当时父亲给我买那本书的时候真的是开心极了。九年义务教育转瞬即逝,这个九年,对我来说,几乎就是无书可读,自己也不知道要读什么书,对除教材以外的书没多少概念。
第二个阶段——从高中到大学。我高中是在XX一中就读,这是我人生中最关键、塑造和影响最大的阶段。我至今都记得我们学校的校训“做一个幸福人”。就是在高中,我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我们高中没有强制性晚自习,周六周天和寒暑假也全是个人支配,每周还有图书馆阅读课。所以,我有大把时间读书。并且相比以前,学校里有很多图书资源,我也不爱打电脑游戏,除了追追火影,做完作业有时间了就是读书。那时候最常看的就是《读者》和《意林》,再就是把《三国演义》《红楼梦》《鲁迅全集》等一些名著读了一遍。读得不多,并且很多书都是囫囵吞枣,根本没有读懂。大学是我阅读的爆炸期。有时间了就爱去学校图书馆看书借书,用手机上的“掌阅”看免费书。那时候读书没有目的,也没有选择,只要是课外书,觉得有意思我就看。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多少书,感觉课余时间基本就是在看书。
第三个阶段:从大四毕业至今。毕业后发工资有钱了,安卓智能手机也开始流行了,就开始频繁用当当网买些纸质书。因为要拿出真金白银,也注册了豆瓣,就开始经常关注书单,精挑细选质量比较好的书。后来到单位来工作,这些年读书的氛围好,从上到下领导都支持多读书、读好书,单位每年也都采购了很多好书,阅读量也是突飞猛进。我近三年查了下豆瓣读书打卡记录,71本、75本、66本,与上学时比不算多,但也很知足了。因为现在智能手机娱乐太方便了,忙一天闲下来就想玩玩手机,强迫自己挤出这么多时间读书,我自己也觉着挺难得了。
二、我的读书乐趣
虽然书读得不多,但这么多年的读书经历也让自己小有体会,确实从中受益匪浅。关于读书的乐趣,我简单总结了三点。
一、读书让我于孤独中得一丝宽慰。三毛说过:“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恐不安。”我们每个人毕竟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渴望亲情、渴望爱情、渴望友情,渴望能给予自己温暖的亲密关系,但是每个人又都是独特的、独立的,总会有不被理解的时候,有被疏离甚至被孤立的时候,所以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在与智者对话中感受孤独。号称最强心灵鸡汤的《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在书中写道:“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