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闽北日报/2025 年/2 月/24 日/第 001 版
坚守为民初心 办好民生实事
——南平市五年来民政事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蒋雪娇 通讯员 郑婕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过去五年,南平市民政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在兜底保障、养老服务、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绘就了一幅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为南平的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注入了强大动力。
织牢织密民生“ 安全网”
“ 如今,我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有了新的住房,晚年有保障了,这离不开X和政府的关心和
帮助。” 住进光泽县闽源林业小区的 82 岁老人徐风翠激动地说。
2023 年 11 月,光泽县民政工作人员在常态化入户走访宣传救助政策和排查过程中,发现浙江籍老人徐风翠日常靠捡拾废品为生,且患有骨质疏松症,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民政部门立即启动救助帮扶机制,进行情况核实,帮助徐风翠申请救助,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每月按
440 元发放保障金。此外,为解决徐风翠住房困难问题,2024 年 10 月,民政部门对接住建部门进行专项社会救助,为徐风翠安排住房。
践行民政爱民理念,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五年来,南平市民政系统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冷
暖放在心上,切实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我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全市 2.5 万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供养等兜底保障范围。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基本建立起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监测预警、社会救助与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社会救助“ 一事一议” 工作机制,提升社会救助的可及性和规范性,将 3.1 万名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纳入专项救助范围,累计有 7.2 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享受基本生活救助。
——救助保障标准稳步提升。五年间,连续五次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城乡低保年平均标准从6708 元提高到9660 元, 比增44.0%,特困人员年平均供养标准从11996 元提高到22379元,比增 86.6%;连续五次提高残疾人“ 两项补贴” 标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
80 元提高到 114 元, 比增 42.5%, 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一级护理补贴、 二级护理补贴分别从 2020年的每人每月 115 元、85 元,提高到目前的 137 元、114 元,分别比增 19.1%、34.1%。
——加强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建立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养育标准与上一年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同幅增长。强化基层儿童福利队伍建设、儿童福利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等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儿童督导员 142 名、儿童主任 1923 名,五年间受惠儿童 7.5 万人次。“ 福蕾行动计划” 高质高效推进,惠及农村留守、困境儿童 1.3 万人。成立南平市儿童福利院,实现全市机构内孤儿集中养育,9 个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构筑幸福养老“ 生活圈”
大红灯笼高高挂,欢歌笑语阵阵飘。在建瓯市小桥镇“ 幸福里” 社区,入住的老人们话家常、
做手工,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 幸福里” 社区是开放型养老社区,主要接收偏远村、空心村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入住,提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供全方位、个性化、有温情的养老服务。近年来,市民政系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全力打造居家有服务、 兜底有保障、 普惠有机制、 市场有选择的 “ 福见康养· 夷养南平” 幸福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