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闽南日报/2025 年/5 月/19 日/第 002 版综合
从“ 新时尚” 到“ 好习惯”
漳州全方位宣传教育,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何娴 曾灿辉
垃圾分类不仅是关系人民生活品质的“ 关键小事”,也是关系到城市精细化治理的“ 民生大事”。近年来,漳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 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程分类” 为目标,通过创新宣传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科技赋能、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等多措并举,推动垃圾分类从“ 新时尚” 转化为市民“ 好习惯”。
聚焦多元阵地
构建全场景宣教网络【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 o180914】
走进位于芗城区龙文塔遗址公园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公园,只见“ 会说话” 的垃圾分类车、卡通垃圾分类小能手等萌趣形象,正图文并茂地向市民们讲解区分“ 可回收物”“ 厨余垃圾”“ 有害垃圾”“ 其他垃圾” 的有效方法;各类垃圾分类小知识也被巧妙植入景观草坪和游乐设施中,让大家在休闲、娱乐、健身的同时学习垃圾分类技巧,共同加入垃圾分类行动中。
“ 通过主题场景与科普载体联动建设,可以让垃圾分类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融入日常,‘ 润物无声’ 地融入市民生活场景中,让垃圾分类宣传走‘ 新’ 更走心。” 市垃分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漳州不仅首创“ 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公园”,将分类知识嵌入市民休闲生活,还积极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户外宣传驿站、宣传教育基地等 22 个宣传阵地,满足市民“ 学习—体验—实践” 全链条需求。
同时,我市将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班会、实践课等多形式常态化垃圾分类教育,并在校园内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形象标识“ 绿宝” IP 形象的翻翻乐宣传牌及关联文创项目,以互动游戏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实现中心城区大中小学垃圾分类知晓率、覆盖率 100%,通过“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模式辐射家庭超 10 万户,实现“ 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我市还联动漳州高校组建“ 垃圾分类校际联盟”,举办“ 闽南垃圾分类青年说” 校际论坛,整合高校环境学科专家、市级垃圾分类讲师团、教师志愿者形成智库团队,围绕智能分类设备研发、社区督导模式创新等方向开展重点课题,并举行专家讲座、课题实操方案展演、模拟听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 智分类· 慧生态” 产学研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