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贵州法治报/2025 年/5 月/30 日/第 004 版法院周刊
以法治之光照亮“ 非遗” 之美
——贵州法院用司法力量唱响非遗保护好声音
记者 杨情丽
从苗绣著作权的司法调解到“ 凯里红酸汤” 地理标志维权,从水城画侵权案破冰到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落地,贵州法院系统以司法之力破解非遗传承中的版权争议、侵权纠纷等难题。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全省法院系统通过制定专门意见、在非遗资源丰富地区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依法妥善审理涉非遗案件、编选发布非遗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为非遗保护注入法治动能,系列典型案例和司法实践彰显了贵州法院在非遗保护中的担当与智慧。【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1 4】
创新机制 打通非遗维权“ 最后一公里”
“ 苗医药” 是黔东南州传统医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就曾发生过一起苗医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肖像权司法保护案。
案例中的被侵权人,正是年近古稀的非遗苗医药· 骨伤蛇伤疗法传承人王增世。2022 年 9 月的一天,王增世在浏览网络时,发现文某利用某电商平台,销售防脱发产品。在商品详情页,文某大量使用了自己的肖像及相关诊疗、传习的图片。王增世认为,文某擅自利用自己苗医药名医的形象,以虚假宣传方式销售产品,不仅损害了自身合法权益,还严重影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医药的声誉。为此,王增世向雷山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基于此案的警示性、紧迫性,为避免损害后果及不良影响继续扩大,促进电商依法诚实守信经营,雷山县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前,先行发挥司法能动性,依法及时发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发出后,被告人文某当即对涉侵权产品予以下架并删除所有相关链接,最后双方达成调解。王增世将主张赔偿金额从 10 万元降至 1 万元,在被告支付后,更是表示认可被告认错态度,体谅被告经营不易,返还 5000 元,另外 5000 元捐赠村委会,用于“ 非遗” 保护。有感于此,被告向原告赠送锦旗。之后,原、被告均向法院送来锦旗,诞生了“ 一案三锦旗” 的佳话。
这是基层法院不断探索非遗司法保护新方式、新举措,依托传统村落保护法官工作站、非遗
司法保护示范基地等载体延伸服务触角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