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厦门日报/2025 年/4 月/30 日/第 T09 版劳动者之歌
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 刘建设劳模工作室”
绘交管新篇章
科技赋能
智
本报记者 孙玉玉 通讯员 齐铭
3 月 19 日,福建省总工会确认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刘建设劳模工作室” 获评省级重点建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工作室在交通管理领域技术创新成果的肯定,更是对其推动城市交通数智化转型的认可。
从自主研发智能系统破解拥堵顽疾,到警企合作孵化前沿技术,再到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打造“ 厦门经验” 的科技兴警样本、建设全球智慧交通典范城市的征程上,刘建设劳模工作室正以“ 劳模精神” 的执着,在鹭岛大地续写“ 科技让城市更美好” 的时代篇章。
从“ 经验治堵” 到“ 智慧疏堵”
交通管理更智能更高效
绿灯无车空放、红灯积流等待,这对于日益忙碌的城市交通来说十分低效。 “ 刘建设劳模工作室” 持续发力智能红绿灯研究工作,推动厦门市红绿灯 100%联网,深化路口自适应-路段绿波-区域动态协同控制等技术应用,使平均等待时间从 90 秒降至动态匹配车流。现在,厦门的红绿灯犹如装上了“ 大脑”,有效降低绿灯空放、高峰路口溢流等现象。
作为市公安局目前唯一的省级创新型劳模工作室,由刘建设同志带领 13 人组成团队,通过推进产学研合作,致力于探索应用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赋能智慧交通实战应用——
“ 交通违法自助处理平台”“ 交警移动警务执法系统” 等平台在全国、全省率先启用,研发上线“ 云电警系统” 实现全天候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自动识别、自动抓拍;积极推动 deepseek 与交管业务的深度融合,依托 NLP 语义分析,搭建交管知识库,建立“ 畅行 E 鹭”,为群众提供便民咨询服务⋯⋯
“ 传统的交通管理靠经验判断、 靠民警的双腿双眼, 现在我们要用科技手段给城市交通做 ‘ CT扫描’ ,让交通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工作室带头人刘建设打比方说。多项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系统填补了厦门交管工作多项空白,使厦门的智能交通技术一直保持全国一流水平。而越来越多智能化手段的应用,为交管工作提供更多、更高效的“ 武器”,为城市道路解压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从“ 单兵突进” 到“ 警企联创”成果转化更迅速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