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福州日报/2025 年/5 月/3 日/第 004 版专题
让农业科技种子在乡村生根
——福州市科协助推科技小院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本报记者 张铁国
编者按: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两周年。两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积极构建“ 县—市—省” 三级联动体系,为科技小院创建建立长效机制,培育了一批富有福州产业特色的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学子积极响应各高校关于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探索要求,深入田间地头,加强科普宣传,播撒科技“ 种子”,练就兴农本领,努力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我市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放眼榕城广袤乡野,春潮涌动,科技的“ 种子” 正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 :】
在长乐江田镇,依靠科技小院强强联合的技术攻关,小小蔓荆子成功演绎“ 点石成金” 的传奇,推动传统药材实现附加值的跃升;在福清,有赖于科技小院专家的指导,各乡镇的龙眼种植户种上了耐干旱、抗高温的良种,还在“ 小年” 实现稳产甚至高产;在罗源鉴江镇,科技小院的科普宣传带动着更多农户投身沙蚕养殖,碧海银滩化身富民金滩⋯⋯科技创新如润物春雨,在八闽沃野绘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现代农耕文明画卷。
记者从市科协获悉,目前全市共建成 11 家科技小院,数量居全省第一梯队,涉及蔬菜、海带、橄榄、食用菌、龙眼、沙蚕、油茶、金鱼、特种稻、沙生中草药等 10 个产业,涵盖农业科学、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生态农业等 4 个学科。
科技“ 高大上”,小院“ 接地气”。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小院为“ 点”,聚焦当地产业,推动跨学科技术融合与产业链延伸,打造“ 一院一品” 特色格局,通过产业帮扶、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以“ 点” 促“ 面”,带动当地产业增质扩面,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让中草药在土里“ 生金”
睡眠质量影响身心健康,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有一种中药,它可以有效帮助改善睡眠。在长乐区江田镇,长期从事中草药种植的福建滨海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义灿在其中看到了商机。
“ 用这个小颗粒做成枕芯, 对于提高睡眠质量很有用!” 陈义灿边说边拿来一大一小两罐小颗粒,大的如豌豆,小的如绿豆,这是一种叫作蔓荆子的中草药种子。
这些“ 穿” 着白色外衣、并不起眼的种子,是如何从沙田地里走进人们家中,成为备受市场青睐的产品的?故事要从陈义灿的“ 创业史” 讲起。
陈义灿算得上是当今长乐返乡创业青年的前辈。30 多年前,见到村里不少人外出务工,大片山地无人打理, 在外打拼事业有成的他前瞻性地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回到老家长乐江田镇江田村,承包了上千亩山地,从事中草药种植。
去年年初,科技小院首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推广科技小院模
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这让陈义灿对发展科技小院信心十足。
陈义灿说,公司的中草药基地毗邻长乐滨海新城,从种植的众多中草药中,他发现蔓荆子花期长达近 3 个月,紫色的花显得十分浪漫,可吸引市民群众前来观光旅游。而结果后,也可以吸引游客采摘,现场加工成枕头、热敷包,实现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带动当地文旅经济发展。
第 1 页 共 4 页

在市科协和长乐区科协指导下,通过与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共建,
3 家科研院所和高校“ 强强联手”,研究生驻扎企业进行沉浸式技术攻关,今年 2 月,依托福建滨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福建长乐沙生中草药科技小院,获评我省第七批科技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