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南京日报/2025 年/5 月/30 日/第 A02 版要闻
走进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探究农业“ 科技密码”
“ 农业小镇” 蝶变“ 农科新城”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卫凌云
植物不需要土壤,阳光可“ 住” 进“ 工厂”;无菌馅料车间内,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3D 扫描切割机, 每分钟精准切割牛排 400 片⋯⋯从生物农业到智慧物流, 从食品精深加工到种业创新,在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称“ 南京国家农高区”),智慧农业场景的试点应用、龙头企业的加速集聚、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正如同强劲引擎驱动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日前,记者走进这座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探究农业“ 科技密码”。
插上“ 智慧翅膀”,打造绿色农业新场景
日前,记者走进深能南京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植物工厂”,透过玻璃窗往里看,生菜、三角堇等植物生长在一层层架子上,白色的模组上有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圆孔,每个圆孔长出一棵,叶子上方约 30 厘米处是 LED 灯带,室内工作人员穿上防护服全副武装,环境干净整洁。
“ 我们通过调节温度、湿度、照明时间等参数,营造最有利于蔬菜生长的环境。经过多番摸
索,不同成长期的植物上方是不同配比的光,让植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 深能南京能源控股有
限公司副总经理汪路说,从生长周期来讲,在这里无土栽培的蔬菜比大棚蔬菜种植时间节约 20
天,可以全年不间断生产。说话间,汪路指着身旁的三角堇向记者介绍道: “ 这些三角堇每天都
会从这里运往上海,用于餐厅摆盘,一天销售量在 7000 到 8000 朵,批发价格在每朵 0.15 元至
0.2 元,很受市场欢迎。”【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 80914】
值得注意的是,“ 植物工厂” 的屋顶上,一排排波浪形钢结构上是光伏面板,厂内消耗的电来自光伏发电。“ 在这里,我们推行‘ 农光互补’ 的概念,用光伏发电(采用悬空架高设计,模拟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光照环境)的绿色低碳模式来赋能农、林、牧、渔的种植和培育;已套种葡萄、无花果、生菜等在内的 10 余个果蔬品种。” 汪路说,这个“ 植物工厂” 每天蔬菜产量可达 500斤,年营收约 15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