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广西日报/2025 年/5 月/22 日/第 006 版生态
同绘生命长卷

共育万千生灵
——广西林业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覃静 张雷
核心提示
5 月 22 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聚焦生命共同体构建。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广西以筑牢南方生态屏障为己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生态答卷”。
近年来,广西林业系统通过不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物种拯救行动、推动跨境合作等,使得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银杉、德保苏铁等一大批濒危物种在广西重焕生机。这些成功的探索实践,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可参考的“ 广西方案”,更向世界传递了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1 筑牢生态:守护栖息家园【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 180914】
广西黄金柏、两广秋海棠、猫儿山开口箭⋯⋯近一年来,我区不断发现濒危植物新物种。截
至 2024 年,广西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特有值居全国前列。
自然保护地为大量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家园。全区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 223 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 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46 个,保护了 9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58%的红树林湿地、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及 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等单位组成的调查团队,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发现一洞穴鱼类新物种——长须原花鳅。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不仅洞穴生物丰富,也是兰科植物的天堂。
2024 年 5 月,广西、贵州两省(区)人民政府联合编制并向国家公园管理局报送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它的创建,对于保护独特的岩溶森林生态系统、岩溶洞穴生物多样性和地下河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4 年 11 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南宁国家植物园创建工作方案》,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南宁国家植物园设置“ 一园两区一基地” 布局,设置药用植物园区、青秀山园区和植物保护研究基地,致力于实现全区 8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有效迁地保护。
广西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力。2024 年,完成植树造林 434 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 50 万亩。我区连续 16 年年均植树造林 300 万亩以上,广西森林各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82.98%。
今年 1 月,广西大学林学院监测人员在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专项调查时,在保护区英罗片区水塘边一处滨海湿地发现 6 只头顶红色的“ 白色大鸟”。经鉴定,此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鹤。这是山口红树林保护区首次观测记录到白鹤。
近年来,大量珍稀候鸟频频在广西现身,“ 鸟类大熊猫” 中华秋沙鸭等已成打卡“ 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