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甘肃日报/2025 年/5 月/7 日/第 005 版纪事
纵览水利历史
领略水情华章
——探访甘肃省水利博物馆
新甘肃· 甘肃日报记者 曹剑南 王万金 王朝霞 高樯 马国顺 彭雯 王君洁
新甘肃· 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行驶过桃红碧柳晕染黄河两岸的白银市,穿越水渠遍布良田沃野的景泰川,来到景泰县条山
镇幸福街,这里坐落着我省唯一一座以水利命名的博物馆——甘肃省水利博物馆。
远远望去,博物馆外形现代新颖,海蓝色的外形色调,水波涟漪的波浪纹理,搭配白色墙柱与落地玻璃大门, 显得简洁大方。 一块土黄色的巨石横卧门外, 上面刻印着波浪, 正中镶嵌着 “ 甘肃省水利博物馆” 几个红色大字,凸显出“ 水润陇原” 的展馆主题。
甘肃省水利博物馆为 2024 年全省新增的 9 家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占地 9853 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 7623 平方米,其中陈列展厅 7050 平方米,现有藏品 2816 件(套) ,涵盖了铁器、陶器、瓷器、皮革、文件、宣传品、书法绘画等 28 个门类,馆内陈列展示了明清时期及上世纪 50 年代甘肃省水利建设及景电工程建设各时期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工程器械文物等 400 余件,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水利精神的载体。历史是从江河开始书写的,水与天地、自然、人类息息相通,是千古永续的生命血脉与文明渊薮。
治水兴水 水描锦绣【更多写作资 料+微信:】
古往今来,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发展规律。大江大河,历来牵动文明变迁、民族兴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四大文明古国均与河流有着明显联系,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
一楼的“ 水情纵览篇” 展厅,分为“ 世界水情”“ 中国水情”“ 甘肃水情” 等 3 个单元,通过珍贵的实物藏品、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的图片视频、逼真的复原景观,全过程呈现了赓续文明的世界水利,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巨大成就,全景式展示了甘肃省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成绩和发挥的巨大作用。
水元素在展厅里处处凸显,吊顶有一方方晶莹的水波纹,吊灯是璀璨夺目的大小“ 水滴”。抬头是圆形水漩涡状光影造型,眼前的弧幕大屏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浅蓝色水滴。工作人员点击按键,屏幕播放《生命之源 水润四方》视频,让观众进行沉浸式体验,耳畔流水哗哗,眼前水溢脚下,让人深刻感受到水作为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永恒基础,更是孕育伟大社会文明的重要源泉。
展厅里采用大量现代高新数字技术手段,将大型 LED 屏、L 幕数字沙盘、幻影成像、互动触屏、互动打卡、科普装置等声、光、电技术有机融入展览展示的环节中,令人耳目一新,观赏时加深了沉浸式体验感。
展馆的一面玻璃钢墙上,设计人员用无数矿泉水瓶构成一幅世界地图,构思精巧,一个个圆
点瓶盖在灯光投影下亮晶晶一片。
“ 这是一个观众互动的展览设计,可以将瓶子取出来,或者嵌进去。我们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来参观时,能将世界各地的水收集到这里,装入到矿泉水瓶,再将瓶子嵌入应有的地图位置。” 博物馆负责人张宝平介绍。
观众点击世界地图中间的屏幕,可以了解全球水资源、水利工程的意义、全球知名水利水电
工程、中国水利工程等详情。从考古发现的古巴比伦文明的汉谟拉比渠,到公元前 1800 年的古
第 1 页 共 4 页
埃及时期的古苏伊士运河,再到现代美国奥罗维尔大坝;从中国早在公元前 21 世纪的大禹治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引漳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再到中国现代水利史上的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黄河小浪底等世界级水利工程⋯⋯都是从历史记载、文献资料中摘选出精彩纷呈的水情知识。
兴陇之要,其枢在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X的带领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水利建设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常抓不懈,陇原儿女防洪抗旱、修渠打井、开山凿洞、引水造田,奏响了砥砺奋进的水利凯歌,开创了陇原人民治水兴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