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山西经济日报/2025 年/4 月/21 日/第 004 版理论·践悟
经济新闻写作与传播方式创新的着力点
《山西经济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栗美霞
经济新闻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经营提供信息支持,还能帮助普通民众了解经济形势,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经济新闻写作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创新经济新闻写作方式,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已成为新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谈几点浅见。
内容呈现创新:从专业晦涩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简化专业术语,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经济现象。经济领域充满了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如“宏观经济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量化宽松政策”等,这些术语对于非专业的普通受众来说理解难度较大。经济新闻写作应避免过度堆砌专业术语,而要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在解释“量化宽松政策”时,可以表述为“央行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债券等方式,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以此来刺激经济增长” 。通过这种形象化、生活化的解释,让普通受众能够轻松理解经济术语背后的含义,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以小见大,从民生视角切入经济主题。传统经济新闻往往侧重于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解读,容易让受众产生距离感。创新的经济新闻写作应注重从民生视角出发,选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展现宏观经济主题。比如,在报道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时,可以通过讲述普通家庭购房过程中的遭遇和变化,如房贷利率调整对还款压力的影响、限购政策下购房资格的变化等,让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经济政策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使经济新闻更具贴近性和感染力。
增加案例分析,使经济内容更具说服力。单纯的理论阐述和数据罗列会使经济新闻显得枯燥乏味,且难以让受众真正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在写作中增加具体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经济概念具象化,增强内容的说服力。例如,在报道企业创新发展时,可以详细介绍某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的案例,包括企业面临的困境、采取的创新举措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等,让受众通过具体案例深入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再比如央视网《五个镜头看中国经济的“热辣滚烫” 》通过文旅消费、乡村振兴等场景,用具体真实的案例镜头传递经济活力,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表现形式创新:从单一模式到多元融合、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