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关于XX市人大常委会赴XX区调研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25年8月5日,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XX副主任带领下,赴XX区就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展开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了XX区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的实践与成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评估XX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现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全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XX区人民法院XX法庭、XX市XX学校、XX市XX学校及XX市看守所。在调研过程中,区委XX书记、区人大常委会XX主任等陪同调研并介绍了相关情况。通过深入一线,调研组对XX区在审判机关主导下,探索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体系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与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教育、民政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及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二、XX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与特色
调研组一致认为,XX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特别是司法保护环节。审判、检察机关等司法部门能够牢固树立和践行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先进理念,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机制创新与社会协同方面走在了前列。
(一)理念引领,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XX区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置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局中进行谋划,逐步从单纯的案后惩戒向全方位的综合保护与源头预防转变。区级层面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X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保障、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六位一体”保护格局。司法机关内部,普遍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案件办理中注重双向保护和综合保护,既依法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又对涉罪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照与教育矫治,体现了司法的温度与力度。
(二)模式创新,构建“7+”特色保护体系
调研中,XX区着力探索和实践的“7+”工作模式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经梳理,该模式是一个系统化、多维度的综合保护框架,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司法保护为中心,联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专业力量七个关键要素,形成闭环保护链条。
1.司法保护+专业审判:以XX区人民法院设立的少年法庭为核心载体,实现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三合一”归口审理。推行“捕、诉、监、防、教”一体化办案工作机制,确保案件从侦查到审判再到执行矫治的全流程专业化、规范化。
2.政府统筹+综合治理:区政府主导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形势,部署任务。针对校园安全、预防溺水、整治网络环境、打击电子烟销售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压实各职能部门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治理态势。
3.社会协同+专业服务: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司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