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构建更加创新、包容、可持续的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
在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上的致辞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
(2025年7月26日)
尊敬的徐麟书记、李炳军省长,尊敬的东盟国家教育部长、驻华使节,各位教育界同仁,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更 多写作资料+微信:,会员 享受50万+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非常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多彩贵州,共同出席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今年是交流周18周年。18年来,交流周从最初的教育理念碰撞,逐步发展为覆盖教育、青年、人文等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形成一系列影响广泛的品牌项目,为推动双方教育合作、促进民心互通、服务双边关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教育部,向此次共同见证交流周“成年礼”的各界人士和嘉宾们表示热烈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各位同仁和朋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与东盟发展理念相近、诉求相通、利益相融。我们应在推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相互支持、相互成就。教育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理念引领下,中国东盟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的战略对接与务实合作,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果、新成效。
一是教育高层对话推动机制化合作达到新高度。我们依托交流周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发布了《共建友好家园—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发展愿景与行动(2022—2030)》。今年5月,我们在湖北武汉举行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对话会。期间,怀进鹏部长倡议建立中国—东盟教育部长磋商机制。与会各方就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联合科研、师生交流等教育高水平合作,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
二是科研创新支撑高素质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厦门大学与马来亚大学合作建设中马国际高等研究院。中国与新加坡实施高校合作计划,在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领域新建联合研究中心,与印尼持续开展全球融合式课堂。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高校医学联盟等合作平台不断发展。天津大学成立“海洋技术”东盟本科专班,北京大学在缅甸建立亚洲首个全球卫生海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高水平科研合作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范式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