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XX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进展,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对下一阶段的攻坚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XX同志和XX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通报了情况,提出了意见,我都同意。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成绩与问题,深刻把握矿山生态修复的现实紧迫性
矿山生态修复,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一项必须完成的ZZ任务。自“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将矿山生态修复摆在突出位置,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值得肯定的阶段性成效。
回顾过去的工作,有几个方面是突出的。一是治理投入持续加大,工作体系初步形成。规划实施至今,我区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方面累计投入资金已超过2亿元,先后完成多个重点项目的治理恢复任务,为超过2200公顷的土地赋予了新的生机。各相关部门与属地乡镇(街道)协同配合,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治理格局。二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治理面积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8家生产矿山企业主动履行主体责任,完成了生态修复治理并通过专家验收,恢复治理面积达到103公顷,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同时,涉及31个图斑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已经启动,治理面积约68.76公顷,预计总投资超过1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遏制了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三是技术路径不断探索,治理模式有所创新。在实践中,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修复模式,从单一的植被恢复,逐步转向“工程修复+综合利用”的联合修复方式。通过采取削坡减载、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地形重塑等综合性技术措施,不仅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也为修复后土地的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首先,任务总量依然艰巨。根据最新核查,全区尚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140个,总面积超过150公顷。这些矿山大多形成年代久远,地质条件复杂,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其次,工作进展尚不平衡。部分生产矿山企业“边开采、边治理”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和拖延思想。一些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项目,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进度未达预期。个别乡镇(街道)和部门对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的意识有待加强。再次,资金瓶颈制约突出。历史遗留矿山治理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资金缺口较大。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市场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如何用好、盘活修复后的土地和生态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探索还远远不够。最后,长效管护机制亟待完善。部分已完成治理的区域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后期管护责任不明确、措施跟不上,导致修复效果出现反弹。建立一套覆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后期管护、成效评估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全区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ZZ站位,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坚决打赢矿山生态修复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