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经营报/2025 年/6 月/30 日/第 B11 版区域经济
武威高新区:向新、向质加速转型升级
中经记者 王登海
工业园区是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肩负着推动产业升级、赋能区域经济的重任。然而,在广袤的西北大地,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工业园区的数量、产业规模、龙头企业集聚度以及竞争力,相较东部地区仍存在明显差距。,会员享受50万+ 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但这片土地从不缺乏开拓进取的勇气与决心。今年 3 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武威市以甘肃武威工业园区为基础设立甘肃省武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标志着武威工业园区正式迈入省级高新区行列。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自 1993 年武威工业园区奠基,历经 30 余年风雨兼程,从基础设施薄弱、企业零星分布的创业阶段,逐步成长为甘肃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武威市省级高新区“ 零” 的突破。回溯过往,早期的园区建设者们用柴油机抽水浇灌树苗,在荒芜中播撒希望。2005 年达利园的入驻,开启了产业发展的新局,其从收购小厂起步,成长为年产值 8 亿元的行业标杆,印证着园区产业升级的轨迹。如今,园区产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革,形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制造、新能源及装备制造“ 三链聚合” 的发展格局,福建达利、伊利乳业、大北农生物、重通成飞、重庆机电、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起完整产业链条。
未来,武威高新区将如何破局?又将采取哪些务实举措,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向国家级园
区的目标稳步迈进?
省级高新区落地
达利园的成长轨迹,暗合了园区的产业升级逻辑。
走进 6 月的武威高新区,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与翠绿植被相互映衬,一派生机勃勃。道路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车间内机器轰鸣,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忙碌不停,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建设如火如荼。
“ 我见证了园区从小到大、魅力蜕变的发展历程。” 在园区工作了 18 年的武威工业园区管委会项目发展部部长吴庭勤感慨地说, “ 最初,园区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企业数量也很少。但现在,园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科创体系,企业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提升。”
吴庭勤回忆初期建设情况时说: “ 那时园区主干道两侧企业少,部分绿化工作都由管委会工作人员承担,包括使用柴油机抽水浇树等。” 如今,园区内道路宽敞、绿树成荫,企业厂房林立,一片繁荣景象。
吴庭勤介绍到,武威工业园区始建于 1993 年,2006 年被甘肃省政府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开发区。早期的武威工业园区也只有达利园几家企业,这个 2005 年落户的企业,从收购当地小厂起步,如今年产值 8 亿多元,成为达利集团唯一的马铃薯雪花粉生产基地。
达利园的成长轨迹, 暗合了园区的产业升级逻辑。 从早期依赖劳动力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到如今形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制造、新能源及装备制造“ 三链聚合” 的格局,武威工业园的转型带着鲜明的西北特色。
“ 武威高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基于武威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契合市场需求的关键考量。 ” 吴庭勤介绍,武威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日光温室蔬菜、肉蛋奶以及特色林果等发展优势明显,为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产业提供了丰富原料;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多重优势实现快速发展,构建了“ 种植—研发—制造—服务” 的全链条生态;装备制造业以通用装
第 1 页 共 4 页

备和专用装备制造业为主,拥有重通成飞、甘肃建投新能源、凯帝斯电梯等骨干企业;新能源新
材料产业则依托当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及特色矿产资源。
今年 3 月,甘肃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甘肃省武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武威市首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武威市省级高新区“ 零” 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