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25年秋季学期教学工作会议,校长讲话:让课堂有温度,让学习有深度,让成长有力度
各位老师:
桂香沁脾,书卷飘香。当我们怀着对教育的热忱再次相聚,共商新学期育人蓝图时,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箴言:“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站在新学年的起点,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灵,成为支撑他们终身成长的精神养分?
答案从不在华丽的辞藻堆砌中,也不在精致的形式设计里,而藏在我们与学生每一次真诚的眼神交汇中——那是读懂困惑的共情;藏在对每一颗思维火花的悉心呵护中——那是唤醒思考的耐心;更藏在为每一次成长蜕变的全力托举中——那是守护未来的责任。这份对“人”的珍视,正是我们教育的初心所在。
今天,我想围绕三句话与大家深入交流:让课堂有温度,让学习有深度,让成长有力度。这三句话,既是我们深耕教育一线的理念凝练,更是我们新学期携手深耕、砥砺前行的行动坐标。
一、让课堂有温度:用心灵点燃心灵,是技巧,更是情怀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生命相互照亮的场域。一堂有温度的课,评判标准从不是教师的单向展示有多精彩,而是学生的生命状态有多投入——是眼神里的专注,是表达时的主动,是思考中的热忱。要让课堂充满温度,需把握三个核心方向:
1.情感要“真”: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心灵对话”的跨越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冰冷的知识灌输,而是温热的心灵交互。教师的“真”,体现在以“三心”搭建情感桥梁:用爱心消融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用耐心包容学生的成长节奏,允许他们在探索中犯错、在思考中停顿;用责任心守护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课堂的情感铺垫,本质是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课前敏锐感知学生的精神状态,课中用真诚的反馈肯定每一次尝试,课后用温暖的沟通化解困惑,让课堂成为学生可信赖、可依托的精神港湾。
2.互动要“活”:推动课堂从“独角戏”向“交响曲”的转变
课堂的活力,源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情感流动。要打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惯性,关键在于践行“三给予”原则:给予学生表达的权利,尊重不同视角的声音,允许质疑与反驳,让课堂不再是“标准答案的传递场”;给予学生合作的空间,构建多元互动的学习生态,让个体思考在集体交流中深化,让不同优势在协作中互补;给予学生创新的自由,打破教材与课堂的边界,鼓励学生跳出既定框架,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表达观点。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创造者,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关怀要“细”:完成从“整体关注”到“个体关爱”的下沉
教育的温度,藏在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化关怀里。教师需养成“三看”的职业习惯:看眼神,从专注度判断学生的投入状态,及时唤醒游离的注意力;看表情,从细微的情绪变化感知学生的理解程度,为困惑者放慢节奏、耐心讲解;看动作,从参与姿态捕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