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经济导报/2025 年/6 月/30 日/第 006 版理论 专刊
咸阳市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
中共咸阳市委X校(咸阳市行政学院)副教授 叶明亮 中共咸阳市委X校(咸阳市行
政学院)讲师 雷昕菲
摘要:咸阳市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承载地,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独具价值。本文系统阐释咸阳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剖析当前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困境,并提出创新路径。通过历史脉络梳理、 现实问题诊断与理论框架构建,旨在推动咸阳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构建文化自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参考。,会员享受50万 +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关键词:咸阳红色文化;传承价值;现状困境;创新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X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咸阳市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承载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本文系统分析咸阳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现状问题,并提出创新性发展路径,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传播、深化融合等措施,结合咸阳实际,需以“ 保护优先、传承为基、创新为要” 为原则,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一、咸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价值
咸阳市是红色资源的“ 富矿区” ,共有革命遗址遗存 150 多个,其中马栏革命旧址、爷台山反击战旧址、 安吴青训班旧址、 红军改编誓师抗日旧址等,都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深入挖掘其传承价值,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致敬,更是推动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一)历史价值:铭记峥嵘岁月,传承革命火种
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以物质遗存与非物质遗产的双重形态,构建起立体化的革命历史叙事体系。革命遗址如马栏革命旧址、安吴青训班旧址等,作为历史事件的“ 在场见证” ,通过建筑遗迹、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等物质载体,直观呈现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X在西北地区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与群众动员实践。 这些遗址不仅是革命历史的 “ 物化记忆” ,更是历史研究的 “ 活态文本”。与之相呼应,地方档案馆保存的作战文件、革命家书信、口述史料等文献资源,为学界深化西北革命史研究提供了原始数据支持,填补了中国共产X早期组织建设、 根据地治理模式等领域的学术空白。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资源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系统整理与阐释,不仅还原了革命事件的时空脉络,更揭示了X在特殊历史情境下的战略智慧与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历史认知的深化提供了多维分析框架。
(二)精神价值:凝聚民族认同,淬炼信仰力量
咸阳的革命历史孕育了“ 坚韧不屈、团结奉献、开拓创新” 的地域精神特质,这种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一方面,通过革命故事与现代媒介的结合,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成为城市形象塑造与品牌传播的核心元素。咸阳红色文化凝结了“ 马栏革命传统”“ 安吴青训班革命传统” 等精神富矿,体现了中国共产X人“ 勇当前哨、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为民谋利” 的精神内核,是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引导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另一方面,革命精神与时代主题的深度融合,使其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精神工具——如在脱贫攻坚中X员干部以“ 革命攻坚精神” 引领群众突破困境,在科技创新中科研团队以“ 革命探索精神” 攻克技术壁垒。这种精神价值的时代转化,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机制,使红色基因在当代实践中持续释放激励能量,为各领域奋斗者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
第 1 页 共 4 页

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咸阳红色文化资源正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的新动能,其特有的革命故事、民俗风情、历史遗迹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资源。其经济价值体现在多重维度:首先,红色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形成了“ 核心景区—配套服务—衍生消费” 的完整生态,通过开发主题线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设计文创产品,实现了资源向产品的有效转化;其次,“ 红色+农业” “ 红色+非遗”“ 红色+科技” 等跨界融合模式,催生了特色农产品品牌、非遗创新产品、数字文旅产品等新业态,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再次,红色旅游的溢出效应显著,不仅直接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更促进了基础设施升级、城乡资源流动与区域形象提升。这种“ 资源—产业—发展”的转化路径,验证了文化资源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杠杆作用,为革命老区的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四)文化价值:彰显地域特色,培育文化自信
咸阳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产物,在中华文明传承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 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革命文艺的传承创新,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对革命歌曲、戏剧、美术等文艺作品进行再创作,实现了红色文化的审美化传播;二是红色符号与非遗技艺的结合,催生了剪纸、社火、刺绣等非遗项目的红色主题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活化;三是数字技术的赋能,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科技手段,构建起红色文化的数字基因库与传播新平台,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时空局限。这种“ 传统—现代” 的文化转化机制,不仅延续了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更在创造性转化中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实践路径。
(五)教育价值:构建思政载体,深化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