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单位,所有“额外想法”都是内耗
在体制内和事业单位,如果家里没关系,考进去后立刻躺平,任何想法都是内耗。
其实对“无背景、纯考编”的人来说,“躺平”从不是放弃,不是懒惰,而是认清现实后的最优解,是战略性的精力管理。
你没有能撬动资源的父辈人脉,没有能打通关节的隐性关系,手里唯一的筹码只有“不犯错”和“熬时间”,可很多人偏要把筹码浪费在没必要的内耗里。
别信“努力就有回报”。
你以为“慢慢往上走”能看到希望,可实际上,你的天花板在你入职的那天就已经定好了。
没有资源铺路,你再怎么熬,最多也只是从“办事员”熬成“老办事员”,从“年轻科员”熬成“退休科员”。
那些天天打鸡血、谈奋斗、画大饼的人,未必能帮你晋升,反而可能让你陷入无尽的内耗。
体制内真正的智慧,往往在于认清两点现实:
结构现实:晋升通道是设计好的,关系背景是默认的入场券,没有这张票,你的努力很可能只是维持系统运转的“燃料”,而非驱动上升的“引擎”。
精力现实: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注定天花板很低的情况下,将宝贵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内卷”中,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
与其做“突破天花板”的梦,不如早点接受“躺平”的现实——不抢、不争、不内耗,反而能过得更舒心。
反观那些有着一定的背景和资源优势的人,他们更容易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更好的回报和晋升机会。
他们每一点付出领导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算在功劳簿上。
每一次加班都为上位奠定一块基石,所以,有背景的人是不会躺平的。
假设让钟小艾只去驻村,她一定不会抱怨,因为她知道,驻村就是刷基层工作经历,提拔得会更快。
而普通人去了,大概率是一辈子就趴在那里了。
所有“额外想法”都是内耗。
体制内的路,对“无背景、纯考编”的人来说,本就不是“向上爬”的路,而是“熬到退休”的路。
前段时间感觉自己垫垫脚可以够到某个位置,便把大量心力用在打探消息、参加无效社交上,最后整得心态失衡,只落下一身疲惫和被搅浑的内心。
与其在“内耗”中消耗自己,不如早点“躺平”——上班做好本职工作,下班陪家人、搞爱好,周末约朋友喝喝茶、聊聊天。
毕竟,对咱们这样的人来说,平平安安熬到退休,拿到稳定的养老金,比啥都强。
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天花板,也要承认自己的“平凡”。
要想在体制内过好,就要放平心态,在工作中尽到自己“螺丝钉”的职责。
这里所说的心态躺平不是当一条咸鱼啥也不干,分内工作仍然带着责任感把它做好。
心态上的躺平,并不是慵懒散漫,更不是吃不了苦,而是一种看透了世间百味的通透、豁达、坦然。
投资你的健康、家庭和8小时以外的人生。
不要轻易将你的健康、情绪和家庭幸福消耗在无意义的“内卷”上。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其余时间要珍惜自己的私人时间。
经营好家庭、教育好娃,锻炼好身体,空闲时间看看书、喝喝咖啡,这样的生活其实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