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安徽科技报/2025 年/7 月/16 日/第 013 版理论
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与社区参与研究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学生为例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华玲 蓝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命题,民族认同在长期历史中形成,凝聚了本民族共同记忆和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基于此,民族县域治理的稳定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单位制解体后,社区成为福利传递的核心依托,以县域为研究单位是社区回归中华文化的范式自觉。民族认同与社区参与相互促进,形成良好循环,对推动大学生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加速民族地区发展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兼具社会服务受众与县域发展后备力量的双重身份。然而,当前民族地区大学生大多异地求学,对县域社区认知有限,导致自身需求难以与社区有效对接,更使得县域治理流失潜在动力。基于此,本研究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简称“ 景宁县”)为例,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社区参与的新变化与可行路径[1]。
一、民族认同的生成逻辑:新语境与新走向
不同于传统研究对畲汉人民融合方式的探讨,年轻一代的景宁县学生主要通过教育、社会氛围了解民族文化。尽管畲族人口占比较小,但景宁县成立后,以畲族文化为中心的产业就成为县域发展的特色亮点。因此,在县域内出生、成长的畲汉学生长期受民族氛围浸润,对畲族文化耳濡目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