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松原日报/2025 年/6 月/3 日/第 004 版理论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子睿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是我国人民的根和魂,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有着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能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也能使学生学好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意义
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括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其中体现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人文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素材,可以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饱满。比如,儒家的“ 仁爱”、道家的“ 道法自然”、墨家的“ 兼爱非攻” 等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视角和价值理念,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思维眼界和加深其对思政课基本理论的理解。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形式单一化,使得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故事性等特点,能够以更生动鲜活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故事、名人故事和诗词歌赋中,能够使思政课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精神时,可讲述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等爱国主义故事,学生不仅了解到爱国主义的内涵,还能深入理解爱国主义在当代的含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日益开放的全球化时代,不同性质的文化、外来文化涌入我国,对学生自身文化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冲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只有在有了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学生才能不随波逐流,在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下头脑清醒,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家国情怀、道德规范、人文精神,诸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等思想都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涵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使学生在思政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教育,进而使他们具备符合当代要求的优秀品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现状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