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内蒙古日报(汉)/2025 年/6 月/18 日/第 008 版出彩
以舞培根铸魂

共育时代新人
湖南工业大学 唐虎 喻子逸
立足新时代教育改革大背景,积极构建“ 美育+思政” 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高校育人工作提质增效的新增长点和突破点,也是教育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深入挖掘舞蹈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上的融通点、互补点及内在生长点,使二者互融互通,持续推动大思政、大美育育人格局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会员享受50万+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利用理论课堂
双线并进打造育人新模式
立德树人背景下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把握理论课堂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以舞蹈美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的贯通点为切入点,以舞串史、以史讲舞,在史舞融合中实现对学生审美素养、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的系统培育。
以现有舞蹈美学课程为线索,将思政知识和红色文化巧妙渗透其中,帮助学生提升ZZ认同和文化自信。舞蹈教师将思政知识融入专业理论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也可在“ 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中,以原始社会舞蹈至今的舞蹈演变历程、经典舞蹈作品、艺术文化等为切入点,融入中华美育思想、文化自信、艺术观、创作观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民族舞蹈发展历史的梳理中逐步形成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与自信,引导其逐步成长为德艺双馨的高水平舞蹈专业人才;在“ 中国民族民间舞” 课程教学中,结合对藏族、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不同民族舞蹈作品的分析,将不同民族舞蹈风格、动作特点、人文风俗、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还可以《石榴红了》 《石榴花开》等优秀舞蹈作品为切入点,将民族团结进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渗透其中, 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 “ 艺术概论” 课程教学中,融入艺术人文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等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接受偏好;在“ 中外舞蹈简史与作品赏析” 课程教学中,重点讲述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舞蹈文化、乐舞艺术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等内容,并通过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对比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激发学生繁荣中华舞蹈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