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忻州日报/2025 年/7 月/15 日/第 001 版
绿染山河映初心
——我市以林长制为抓手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屏障
本报记者 魏鹏飞
初夏的宁武县龙山公园,蜿蜒步道上绿意如瀑。带着孩子悠然漫步的张女士说: “ 多年前这里还是荒山秃岭,现在绿树成阴、空气清新,成了我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 这番朴实话语,折射出忻州大地的生态嬗变。
从偏关县黄河岸畔并肩而立的防护林带,到河曲县 5 万亩沿黄修复林带迎风挺立,再到宁武县 28 万亩新造林地涵养汾河源头——这片曾饱受水土流失困扰的黄土地,如今正被层层新绿温柔覆盖。生态奇迹背后,是一场以林长制为牵引、持续多年的绿色长征。
高位推动织密生态责任网
在忻州,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林长。
制度建设是抓好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 牛鼻子”。忻州将林长制作为“ 一把手工程” 强力推进,市委书记朱晓东、市长李建国带头扛起市级总林长职责,带头开展巡林督导,全力推进森林防火、“ 三北” 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
在“ 头雁效应” 引领下,一套覆盖全域的林长制责任网络迅速织就:截至目前,全市共设“ 四级林长” 6114 名,其中市级林长 8 名,县级林长 155 名,乡级林长 1766 名,村级林长 4185 名。同时,精细划分 2762 个责任区,将每一片森林草原精准定位到具体责任人,形成“ 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 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