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辽源日报/2024 年/1 月/19 日/第 002 版专刊
关于辽源市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 年 1 月 9 日在辽源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辽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市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 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 五放” 引领、“ 五化” 推动、“ 三抓一服务”行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中有进、持续向好。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7%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 13.2%。我市在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绩效考评中获东北地区最好成绩;在省政府绩效考核中取得优秀档次。
(一)经济实力稳步增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实体经济向实向好。农业生产稳中有升。主动对接省千亿斤粮食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 40 万亩,粮食产量达到 33.1 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28 个农业特色产业建群延链项目有序推进,42 户企业签约入驻松籽产业园,东丰三产融合产业园 2 个肉牛养殖基地建成投产。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 4391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25 户。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强化链长制落实和专班包保,支持骨干企业产能释放,化解企业 215 个重点难题,新增退税减税降费 4.98 亿元。推进实施晟源3D 盖板玻璃、亿达碳纤维材料深加工等重点工业项目。鑫润实业等 10 户企业升规入统。蜀中药业等 10 户“ 双停” 企业恢复生产。“ 互联网+工业服务平台” 被列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我市被工信部评为消费品工业“ 三品” 战略示范城市。服务业发展稳中提质。深入推进服务业 22大工程,加快实施智能粮食物资仓储冷链物流、欧亚购物中心二期等 44 个服务业项目,市文体运营公司、欧德福商贸等 10 户服务业企业升规上限。仙城物流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北方袜业获评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实现 6.02 亿元。
(二)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切实发挥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全面加快开放步伐。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实行领导包保、重大项目管理和赛马督导等机制,开展投资和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冬季不停工等行动,落实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24 项措施,全年开工建设 500 万元以上项目 366 个,254 个 5000 万元以上项目顺利实施。累计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专项债券、新增国债等各类资金 38.8 亿元。组织开展各类招商活动 700 余次,158 个项目实现签约。消费外贸提质扩容。组织开展“ 消费节”“ 电商节” 等系列促销活动 500 余场,投入消费券 1500 万元。悦动辽源欢乐荟从建成到运营仅用 57 天,吸引游客超过 200 万人次。天陆山滑雪场、大良湾雪乡投入运营,填补了我市冬季文旅项目空白。格致汽车通过海关 AEO 高级认证。领晟公用型保税仓库投入运营。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7.3%。开放合作成效明显。推动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承接 10 亿元以上项目 13 个,高质量承办六市一体化协同发展
第 1 页 共 5 页
会议,主导六市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合力打造东北振兴六市协调发展示范区。举办首届辽源袜业产业链大会、梅花鹿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持续扩大同一汽对接合作,22 户汽车零部件企业获得一汽全生命周期订单 58.38 亿元。辽绍产业园、松籽产业园等 5 个项目列入吉浙两省重点项目清单。
(三)改革创新蹄疾步稳,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深化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力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科技创新有效提升。实施创新平台化、项目化、产业化推进机制,79 户企事业单位与 38 个科研院校实施“ 产学研” 合作项目 124 个,推动启星铝业、厚德食品等企业实施技改升级项目 70 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9 户、“ 专精特新” 企业 15 户。创新“ 揭榜挂帅”“ 军令状” 机制,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招聘硕博人才 416 名,吸引域外科创专员 189 人。 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增长 42%。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完成高新区财税制度改革。务实推进要素保供降价改革。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有序推进建投、文旅投、智投等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国有平台公司转型。东北袜业完成司法重整。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清算。营商环境优化加速。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审批时限压缩 10.26%,工程建设类招标项目审核事项由 26 个简化到 12 个,推动政府和企业投资审批备案权限下放。政务服务事项进厅率达到 95.4%,“ 无差别” 受理综窗事项提高 32.1%。高质量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开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新增市场主体 2 万户。强化金融助企服务,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271.84 亿元,11 个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审核。
(四)城乡品质提质升级,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水平。城乡规划健全完善。逐步完善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单元划定,编制完成 22 个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袜业纺织、汽车商贸物流等 8 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面貌持续更新。深入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完成村屯绿化 110 个,农村公路绿化美化 251.7 公里。新改建乡村畅通工程 99.6 公里,实施“ 畅返不畅” 公路整治 371 公里,改造危桥 28 座。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省级美丽村 57 个、示范村 12 个,新增省级“ 干净人家” 1.5 万户。辽河源镇安北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长辽通高铁项目、辽源梅河机场项目启动前期工作。完成国道集阿公路城区段养护工程,红五星互通立交、一建道口平改立、友谊大路、福民大街等 14 个项目建成通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建和改造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管网 102 公里。增设停车位 6000 个。新增公园绿地 6 万平方米。
(五)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抢抓国家绿色转型发展机遇,全面建设绿美辽源。大力践行“ 双碳” 战略。推进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节能减碳增效等十大行动,积极推动鑫达钢铁、巨峰生化、金刚水泥等企业加快绿色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和全国生态日活动。绿色能源发展加快。推动实施“ 新能源产业、零碳产业园、增量配电网” 整体规划,全面开启“ 绿电+消纳” 模式,推动辽矿集团配售电公司增量配电网项目加快核准,5.455 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提前一年自并网发电。成功引进总投资 286 亿元的天楹集团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实现我市投资百亿级产业项目零的突破。生态治理全面加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85.4%;实施辽河流域涵养林建设等 39 个生态环保项目,6 个国控断面中 5 个断面达到三类以上水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扎实推进,连续三年被评为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全面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完成造林 4.6 万亩,治理河道 136 公里,建设绿水长廊 159 公里。辽源作为全省唯一“ 环境治理” 典型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推动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落实惠民实事 50 件。实施东辽一高异地新建等 21 个教育项目,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 1500 个,辽源五中、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顺利搬迁新校区,辽源开放大学挂牌成立。建成 6 个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社区居家基本养老服务提升
第 2 页 共 5 页
项目地区。深入实施“ 域外医疗专家走进辽源” 惠民工程,中医院、市二院重点改造项目投入使用。社会保障逐步提高。累计发放社会保险资金 42.1 亿元,覆盖人数 31.94 万人。DIP 改革工作在国家医保局评估验收中获得优秀等次。救助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临时性困难群众 5.6万人。残疾人“ 两项补贴” 政策惠及 7200 人。实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三年行动,建设带富项目 107 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 16.5%。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开展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为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 497 万元, 城镇新增就业 1.05 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2.48 万人次,新建返乡创业基地 11 个。强化市场调控保供稳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在合理区间。依法治市、安全生产、扫黑除恶、治安防控、信访维稳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基础不够坚实,新旧动能转换仍需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稳就业、稳物价等保民生任务依然艰巨,城市建设、生态治理、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还存在短板。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024 年,是落实“ 十四五” 规划的关键之年,要牢牢把握维护国家“ 五大安全” 重要使命,精准对接东北全面振兴若干政策,紧紧抓住我省构建“ 464” 格局新机遇,以新能源引领产业结构转型,以新文旅引领生态环境转型,以新业态引领传统工业转型,推动辽源由传统煤炭基地向现代零碳高地转变。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