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法治日报/2023 年/4 月/23 日/第 002 版平安中国· 窗口
莲湖法院能动司法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本报通讯员 王瑾
“ 法官和调解员多次上门,把道理掰开揉碎给咱讲,想通了。” 4 月 6 日上午,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庙后街法庭调解室内,一起合伙纠纷的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是法官、特邀调解员、社区干部三股力量促成的。这也是莲湖法院坚持以新时代“ 枫桥经验”为指引,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努力探索打造“ 枫桥式人民法庭” 的一个缩影。
莲湖区人民法院X组书记、院长张鹏介绍,近年来,莲湖法院积极探索人民法庭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举措,主动对接辖区各类解纷力量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推动矛盾纠纷在诉前化解、源头化解,让新时代“ 枫桥经验” 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融合发力
在西安西大街上,沿着城隍庙的标识一路向北走到尽头,莲湖法院庙后街法庭的大门便映入
眼帘。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周边商铺林立,游客众多,矛盾纠纷多发易发。
为有效化解矛盾,庙后街法庭聘请了一批“ 能人” 作为特邀调解员。在社区工作了 40 多年的莲湖区北院门街道学习巷社区X支部书记白秀兰,就是其中之一。 “ 我了解社区,法官懂法,我们一起调解矛盾,一加一大于二。” 白秀兰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马某在莲湖区洒金桥建有房产一院。1953 年,马某病故,该房产的 9 间房屋分别由他的三个儿子及家人居住使用。后又经过多次翻修、加建,产权情况复杂,且涉及的家庭成员达 32 人,存在代位继承、转继承等多种法律关系。
为妥善化解马氏家族的房产纠纷,庙后街法庭庭长李运房多次组织当事人调解,但因当事人之间分歧较大,调解未果。一审判决后,李运房仍未放弃,和白秀兰两次联合调解,经过耐心沟通,终于在上诉期内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马氏家族的亲情也得以修复。
去年 10 月,庙后街法庭获评“ 西安市枫桥式人民法庭”。
近年来,莲湖法院先后吸纳涉及民生、医疗、教育、法律服务等领域的特邀调解员 223 人,涵盖辖区内 140 个社区,进一步构建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工作“ 大格局”。
线上解纷
“ 真的太方便了,没想到这么省时省力。” 前不久,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在莲湖法院大兴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