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位于**市**县**镇东北部的**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表现尤为明显,集体经济“空壳化”,村庄“空心化”,干群关系“疏远化”。脱贫攻坚过程中,**省委组织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县帮扶干部进驻**村,带领**人民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为了增强村庄“造血”能力,驻村帮扶干部带领**人民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按照“X组织领导的、人民群众自己的、集体经济高度发展的、特色资源充分彰显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发展思路,采取“人民公司+股份合作+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特有的“红绿古”三色资源,走“农旅工商”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背景
**村作为一个深度贫困村,位于**县**镇东北部,在脱贫攻坚中面临着较为突出的“三农”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村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利用率较低,人均不足一亩半,40%的土地撂荒;资源贫乏,山上因缺水树木难以成林,70%是荒山。村里没有优势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收入低,因此农业兼业化、老龄化较为突出。村集体经济空壳,收入多年为零,致使村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长期无人问津。
2.村庄“空心化”。全村砖瓦结构房屋只占39%,大多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土坯房,房屋年久失修,瓦漏顶塌、门破窗残。村里道路破损,通村道路无人管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全村85%的劳动力外出打工,13个自然湾中,有5个常住人口不到10人。
3.贫困人口较多。**村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共有13个村民小组,545户192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5户614人,分别占全村37.6%、31.9%。基层X组织薄弱,34名X员中有21人外出,在家X员平均年龄近60岁。村“两委”班子人难选、不健全,缺乏带头致富的思路和技能。干群关系疏远,“各吃各的饭、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