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临汾日报/2024 年/1 月/19 日/第 003 版区域新闻· 吉县
小家“ 稳” 托起大家“ 安”
——吉县妇联创新举措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祁欣
纠纷调解、矛盾化解、心理疏导、家风宣讲、法律援助⋯⋯在吉县,有一支响当当的“ 和事嫂” 志愿服务队,她们倾听妇女呼声、化解家庭矛盾、宣讲家风故事,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弘扬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
近年来,吉县妇联将打造县乡村三级巾帼志愿服务品牌——“ 和事嫂” 巾帼调解志愿服务队作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牵引抓手,广泛动员全县妇女“ 她” 力量在基层末梢的矛盾纠纷调解、心理疏导法援等方面主动发挥效能,彰显担当作为。
以法护航 托起“ 幸福源”
“ 你们就是我的‘ 娘家人’ ,没有你们,我都不知道怎么办⋯ ⋯ ” 近日,在吉县法院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 ,张女士将一面锦旗送到工作人员手中。
之前,吉县 12388 热线接到张女士电话求助,称与丈夫感情不和,屡屡遭受冷暴力。自己想离婚,丈夫却要她净身出户。
“ 我们第一时间和镇村妇联核实消息,将案件认定为红色紧急处理案件,按照流程转交调解中心。” 承办法官冯晔介绍说,“ 本着‘ 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的原则,我们先行开展家事调解、心理疏导工作,并随之启动法律援助程序。在多次沟通调解后,张女士与丈夫协议离婚,并收到了一笔经济补偿款,维护了其正当合法权益。”
得益于吉县妇联和吉县法院携手打造的“ 法院+和事嫂” 调解模式,解决婚姻家庭纠纷的方法途径大大拓宽。去年至今,调解中心多次收到妇女群众送来的锦旗。用吉县人民法院X组书记、代院长田亚欣的话说,“ 吉县妇联在县乡村三级打造的‘ 和事嫂’ 巾帼调解志愿服务队已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同时也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了‘ 她’ 力量。”
家事调解环节多,业务杂,流程长。吉县法院联合吉县妇联创新推出“ 1225” 诉源治理,通过源头预防、非诉挺前、诉讼托底、执前督促等多种方式,开展家事调解工作从基层抓起,打造“ 县+乡+村” 三级阵地,通过“ 宣传、调解、回访” 三环服务,形成闭环跟踪服务链条,推进“ 法官+和事嫂” 调解模式真正把家庭小事化解在村(社区)。
“ 1225” 诉源治理工作体系实施以来,吉县法院 2023 年 1 月 1 日—11 月 28 日,受理民商事案件 793 件,诉前调解成功 298 件,进入诉讼程序 495 件,诉前调解分流率达 37.58%。诉前调解分流率与去年相比,提升 4 个百分点。民商事同期一审收案下降 33.33%。
去年以来,吉县法院还在各级“ 和事嫂” 巾帼调解志愿服务队中成立婚恋普法驿站,每个驿站设有统一标识,配备法律图书,张贴法治海报。吉县法院会指派专人定期到驿站值班讲课。辖区的“ 和事嫂” 既可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也能全程参与到矛盾化解中,调解能力大大提升,诉源治理工作在基层落地有声。
与此同时,吉县妇联与吉县法院联合设立的法官工作站示范点现已进驻乡镇社区和学校企业。法官工作站积极构建“ 法官+司法员”“ 法官+妇女工作者”“ 法官+人民调解员” 的多元解纷网络,将诉前调解向前端延伸,最大限度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实现与基层群众“ 零距离” 接触,真正为群众提供“ 家门口的司法服务”。
以情说事 织密“ 调解网”
第 1 页 共 3 页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平日里,“ 和事嫂” 们面对最多的还是家长里短。这就要求“ 和事嫂” 不仅要熟悉法律知识,更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处理。
吉县吉昌镇祖师庙社区的“ 和事嫂” 巾帼调解志愿服务队,大到物业与居民纠纷,小到楼上漏水楼下投诉,都属和事嫂的“ 管辖” 半径。“ 不到万不得已必须起诉的地步,我们都会全力协调。管得多了,群众对我们信任度就高了。 ” 祖师庙社区X支部副书记刘爱玲快人快语,她的另一重身份是县妇联兼职副主席。2021 年以来,在刘爱玲的带领下,“ 和事嫂” 在祖师庙社区处理的大小矛盾不下百起。
祖师庙社区不设专职调解员,都是社区干部兼任“ 和事嫂”。一天深夜,刘爱玲被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吵醒,电话那边是县妇联副主席X秀云的紧急求助: “ 一对年轻夫妻因矛盾动手打架,女方还是坐月子期间,事出紧急你一定要尽快赶到,别让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