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广西法治日报/2025 年/7 月/18 日/第 A04 版今日看台
一个“ 民情包” 的 65 年传承
——柳州市公安局柳东派出所践行初心使命服务群众纪事
本报记者 赖隽群 通讯员 宋小敏 唐昭平
在柳州市公安局柳东派出所荣誉室内,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在此交汇:褪色的帆布包沉淀着岁月痕迹,斑驳的军绿挎包镌刻着往昔荣光,黑色警用背包见证着职能转型,精巧的社区警务功能包彰显服务创新,而崭新的移动警务通则跃动着科技强警的脉搏。这五代装备跨越六十五载春秋,虽形态随时代更迭而演变,却始终如一地传承着“ 背包精神” ——民警用脚步丈量民情,将千家万户的期盼与平安化作肩头使命。它们不仅是警务装备演进的立体年鉴,更是柳东派出所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的鲜活见证。
柳东派出所先后获得全国“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 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全国工人先锋号”,以及广西“ 妇女儿童维权岗”、广西“ 青年文明号” 等荣誉称号。
帆布包:辖区里的“ 平安信号塔”
1960 年深冬,寒风呼啸,柳东派出所首任所长樊绍汉肩挎鼓鼓囊囊的帆布包,推开那扇“ 吱呀” 作响的办公室木门。帆布包里装着宣防材料、手写标语、治安条例,还有一盏随时准备点亮的煤油灯。望着辖区沟壑纵横的地形,樊绍汉深知,要让安全宣传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必须走出办公室。
樊绍汉独创的“ 夜校工作法”,让每个夜晚都成为传播安全的课堂。他背着帆布包走遍辖区每一个生产队。在摇曳的煤油灯下,他用柳州方言编写的“ 防火三字经” 通俗易懂;为了讲解防盗知识,他会掏出一把老式铜锁,用“ 防君子也防小人,夜间要闩门插销” 这样接地气的话语,让严肃的安全宣传变得生动有趣。
1962 年的那场特大暴雨中道路被冲垮,樊绍汉头顶着帆布包,蹚过齐腰的洪水,只为将防汛通知及时送达山坳里的乡亲。当群众摸着被雨水浸透的笔记本时,那句“ 樊所长的包,比菩萨的净瓶还灵” 的赞叹,道出了最朴实的认可。那个磨出毛边的帆布包,早已成为辖区最醒目的“ 平安信号塔”。
军绿包:流动的“ 平安保险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