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凉山日报(汉)/2022 年/11 月/4 日/第 T09 版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 70 周年特别报道
工业 挺起凉山“ 脊梁”
——凉山 70 年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俊
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对凉山州注册的企业在沪深主板上市的,最高给予一次性奖励 1000 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分别给予 200 万元、50 万元的奖励;支持园区提档升级,对新创建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园区,一次性奖励 500 万元;对新创建为省级高新区、省级开发区、四川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品牌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的产业园区,一次性奖励 100 万元;成功认定为省级化工园区的,一次性奖励 100 万元。
……
2022 年 6 月 10 日,州委、州政府正式印发《凉山州 支持工业发展十条政策》,从企业升规入统、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园区提档升级、企业融资、企业用电、项目 用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考核激励等 10 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现代工业体系,促进我州工业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1 年,凉山工业经济(第二产业)占全州 GDP 总量的 34.2%。今年上半年,凉山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356.26 亿元,增长 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4.3%。电力生产持续发力,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 30.4%,拉动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6.2 个百分点。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发电量同比增长 49%,啤酒增长 150%,铅酸蓄电池增长 121.1%,磷矿石增长 33.7%。
到目前,凉山已搭建起清洁能源、战略资源、有色金属、食品医药、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
等为核心版块的“ 工业版图”。
然而在 1952 年,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才刚刚成立。这一年,从奴隶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凉山,刚解放两年。
这时的凉山工业经济,几乎为零。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工业经济一步步挑起大梁的背后,是凉山州委、州政府 70 年不断开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出的硕果;是改革开放特别是X的十八大以来,凉山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资源大州向工业强州跨越,实现凉山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①资源得天独厚 一步步挑起大梁
纵观世界 200 多年工业化历程,工业始终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是大国崛起的根基。凉山资源得天独厚,清洁能源全国第一,钛资源储量全国第一,钒钛磁铁矿和钒资源储量全
国第二,轻稀土储量全国第二,铜铅锌保有储量全省第一,金矿、磷矿、盐矿、南红玛瑙、莹石、
石墨矿等特色资源富集。
中国钢铁工业履历表上有个工厂,曾留下辉煌一页,那就是四一○ 厂。1958 年,冶金工业部提出利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建设一个大型钢铁厂。之后,四川省委作出“ 两江陪嫁、全川支援、建设西昌” 的决定。当年 8 月,冶金工业部西昌钢铁公司成立(西昌四一○ 厂前身)。1970 年,西昌四一○ 厂正式下放西昌专区。
然而,直至上世纪 70 年代末,由于地域封闭、基础薄弱、市场乏力、开发无力等原因,凉
第 1 页 共 4 页
山工业在起步之初,虽坐拥禀赋资源却仍然踌躇不前。即便在改革开放发端的 1978 年,凉山的工业总产值也仅为 2.8 亿元。
改革开放后,凉山工业开始从探索,走向发展之路。
1985 年 11 月,西昌卷烟厂第一期工程竣工试产,年综合生产能力 20 万箱。1986 年 12 月,全国第一家苦荞粉厂——昭觉县格萝蒙食品厂竣工投产⋯⋯
“ 七五” 期间,凉山钢铁厂一期工程、锌冶炼厂、乃托水泥厂、西昌绸厂、拉青电站、松新糖厂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凉山工业发展的基础逐渐夯实。
1992 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掀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大潮。新观念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这一年,凉山“ 两烟” 战略开始实施。自此,优质烤烟成为凉山农民增收离不得、企业增效垮不得、财政增收少不得的重要支柱产业。
鸡精规模化生产企业、凉山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豪吉集团,1995 年创建于普格县城郊;涉及蛋鸡养殖、肉鸭养殖、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多元化发展的西昌华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 1993年;
2002 年 5 月,凉山首支新股“ 西昌电力” 在沪上市。
2003 年,凉山第二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占到 34%,首次超过一、三产业,工业经济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2004 年,甘洛县依法收回的十宗矿权全部公开拍卖,矿权收益 5.3 亿元,是起拍价的 6.3 倍,开启了国内市场化配置国有矿山资源的成功先例。
2005 年 9 月,州人民政府以资源入股、占总投资额的 5%,参与水洛河、木里河、鸭嘴河三条干流水电开发。
2006 年,凉山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1%,迈入了工业化的“ 大门”。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当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超过第一产业时,即标志着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2009 年,凉山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七。这其中,工业的“ 贡献率” 占了一半多。2010 年,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30%,增速全省第三。
2011 年,全州工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 54.4%。
2017 年,全州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810.83 亿元,占 GDP 比重为 54.8%;全州民营企业税收收入 116.05 亿元,占全州税收收入总量的 77.1%。
……
②全面深化改革 奋力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