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这个情深意暖、芳香四溢的季节,九九重阳又将来到我们的面前。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又因九,有着“长长久久”的谐音之意,因此,古人一直认为重阳节是个吉祥的日子。随着时代的变迁,重阳节逐渐增添了敬老、爱老的元素和内涵,自1989年开始,我国就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寓意着我们对老年人的美好祝福。
自古以来,尊老、敬老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有“卧冰求鲤医治继母”、“黄香温席孝敬父亲”的故事流传至今,今天,尊敬老人,善待老人,更是我们展现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犹记得,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当习近平总书记看到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和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X支部书记黄大发撑着站在代表们中间时,他立马上前握住两位老人的手,并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传递出的是最高领导人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怀,亦是对他们为国家付出的贡献而感恩和感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深山的河北省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唐荣斌老人的家。据报道,唐荣斌事后回忆:“总书记没有一点架子,到家里就跟走亲戚一样。大冷天的,我赶紧把火盆摆到炕上,想让总书记暖和暖和。他见我脱鞋上了炕,也跟着脱鞋上了炕,和我们一家人越聊越热乎。”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习近平总书记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2020年庚子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疫情期间,许多老年人因为抵抗力差受到病毒攻击,老年人因有基础疾病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老年新冠患者成为最需要关心的群体,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求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政府对待年老患者始终贯彻“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夕阳余晖下,一位医生陪病床上的老人看夕阳的照片,令人心动。4月9日,在上海、四川、湖北三地医护人员的接力救治下,87岁的患者王欣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治愈出院。他背着心爱的小提琴,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和医务人员依依惜别。面对那些为他拼过命的白衣战士,他哽咽了:“你们把我从死神那里救活了……”93岁的华奶奶是江汉大学的教师,平时爱好画画。因感染新冠肺炎,她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东西湖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前,她在护士的防护服上画了一幅画,留作纪念。她说:“这是表达感谢的最好礼物!”在湖北省,上至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总体治愈率达到94%,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