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宝鸡日报/2024 年/1 月/12 日/第 004 版交通运输
谱写绿色交通新篇章
——市交通运输局推动交通事业绿色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黎楠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发展绿色交通,不仅关系着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还关系着生态环境大局。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节能和低碳转型,走出了一条发展绿色交通运输的新路子。
守护绿水青山 铺就“ 绿色公路”
近几年,我市各交通重大项目不断掀起大干快干热潮,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纷纷把践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公路当作一项重要任务。2023 年 12 月下旬,记者走访我市麟法高速公路、眉太高速公路、310 国道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工地,体验建设与环保并重的“ 绿色公路”。
“ 传统的隧道施工都是在洞口周围的坡面大面积开挖,挖除大量山林植被,这当然会破坏生态环境,现在我们有了好办法⋯⋯” 据一施工负责人介绍,目前在麟法、眉太高速公路的野河山、石臼山、 马耳山等隧道建设现场, 都已实施了开挖隧道的环保新方法。 这种新方法简称 “ 零开挖”,即洞口开挖时,不对山体进行大面积削坡,先把隧道延伸出来,在保证隧道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做到了洞口植被完好无损。
麟法高速公路的石臼山、野河山隧道穿越陕西安舒庄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多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各施工团队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大型施工机械安装消音降噪设备,在重点区域加装检测仪,设置隔音屏障,并采用弱爆破技术减少震动,最大限度降低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在施工地段配备一体化循环污水处理设备,不让一滴生产废水排入保护区,在隧道进出口悬挂防鸟网,避免鸟类误入⋯⋯
此外,路基开挖与坡面绿化同步施工、同步完成,沥青混凝土厂拌热再生、水稳碎石厂拌冷再生等方法和技术的运用,有效减少了公路建设期间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大大提升了旧料回收利用率。市公路局负责实施的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中,积极推广应用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全部按规范 30%比例添加再生料,累计添加量 21849 吨,实现最大限度利用旧路废料,做到了节能减排与提升施工效率双赢。
目前,全市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四好农村路等公路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在设计阶段合理利用通道资源,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施工阶段严格落实环评、水保等批复要求,加强植被与表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严格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