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3 月/23 日/第 008 版视点
开辟非遗保护育人的新路径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周婷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X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这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形成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实践中,开辟非遗保护育人的新路径,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立根铸魂。
勠力构建以非遗为载体的课程育人体系,通过课程育人路径打造文化传承主阵地。中华文明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和科学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建设非遗文化教育体系,亟须加强学科建设,以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抓手,发挥优势学科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围绕国家或地方非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特色研究,探究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文化心理和情感因素,梳理民族文化整体内涵,积极探索保护与传承的新方法新途径,实现学科建设从“ 平原”
到“ 高原”、从“ 高原” 到“ 高峰” 跨越式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非遗的精神之魂、技艺之本融入课程教学,把与非遗保护相关的课程列为文学、民族学、艺术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把音乐、工艺、建筑和绘画等领域的文化遗产内容列入高校选修课,与传承人共同研发和建设高校文化特色课程,实现课程资源从“ 单一” 到“ 多元” 的转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邀请传承人、非遗工作者走进课堂和校园,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大学生零距离学习非遗技艺,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师资力量从“ 单薄” 到“ 厚实” 的发展。此外,高校要融入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滋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大学生心灵深处,强化文化传承主阵地建设。
聚力完善以非遗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实践育人路径扩展非遗传承新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非遗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是技术能力、艺术审美和民俗知识的综合体,传承就是让传承人手中的绝活、口中的技艺都“ 活起来”“ 火起来”,实现代代相传。高校应完善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发展民族工艺、智慧纺织等承载非遗教学功能的实验室,将传承人的手工作坊移进高校教学场所,不断扩展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类型和规模,利用教学实习和寒暑假时间, 组织大学生到传承人的非遗工坊观摩学习, 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实践,多渠道挖掘非遗资源,进一步传承非遗文化。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成立与之相关的社团和志愿服务团队,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