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新华每日电讯/2023 年/3 月/20 日/第 006 版新华关注· 教育
立足京华大地 聚焦首都实践
一所北京高校的“ 大思政课” 探索
本报记者 涂铭 赵旭
3 月 14 日晚,在北京工业大学通州校区第三报告厅, 《大国首都》思政课第二专题开讲,离上课还有 10 多分钟,容纳 200 多人的阶梯教室已是座无虚席。自从去年 9 月开课以来,这门课几乎是“ 场场爆满”,深受大一新生的欢迎。
作为北京市属重点院校,北工大聚焦“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探索“ 大思政课” 建设——推出《大国首都》特色思政课,通过课程“ 大平台”,汇聚校内外多领域“ 大师资”,整合多学科“ 大资源”,让学生们在专题课程与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北京发展实际,培养建设首都的责任感。
一门选修课,打开认知首都的“ 大门”
晚上 6:00,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在助教介绍下,学生们认识了一位“ 新老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李迅。
进入课堂时间,李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北京的历史演进、生态环境变化、交通发展脉络,以及京津冀三地社会要素等方面, 层层剖析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要点。 学生不时举手提问,李迅逐一解疑释惑。
北工大近 70%的本科生为北京生源, 平均每年选择在京就业的毕业生超 70%。 结合这一实际,该校开设《大国首都》特色思政课,汇集校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城市规划、生态文明研究等领域教授,邀请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等不同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备课,并按专题授课,带领学生认识北京“ 四个中心” 功能定位、“ 接诉即办” 社会基层治理模式⋯⋯
“ 小时候听说首钢停产、搬迁,后来看到炼钢炉变得越来越美,现场还举办了冬奥会赛事。
但我并不了解这背后蕴含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绿色转型这些深层次内涵。” 北京“ 土著”
曹罡睿是北工大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听完这堂课,他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多了不少理解,
“ 再去首钢园,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座工业遗址公园了。”
手持摄像机,北工大一年级学生乔菲菲,穿越东交民巷等数条老北京胡同,与同学一同采访沿线居民,探讨胡同居住功能和文旅功能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受到‘ 首都文化是一篇怎样的大文章’ 这期专题课的启发,我们小组围绕胡同文化开展讨论,拍成一集视频节目作为课后实践作业。” 乔菲菲说,“ 我们现在看首都的视角更宽阔了。”
“《大国首都》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大一年级学生开放,共设置 8 个专题,包括 24 学时讲授和 8 学时课后实践。” 北工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云说,“ 大一上下学期各开放一次选课,每次都有 2000 多人选,但名额不超过 600 人,基本 2 分钟内就会选完。”
一串思考,引出一片“ 试验田”
“ 提及思政课,学生们有时可能觉得‘ 枯燥’ ‘ 空洞’ ,怎样提升学生抬头率、点头率?思政专业理论教师力量能否满足面向全校学生的课堂?怎样整合多元师资力量?如何打造贴近实际的授课内容?” 以思政课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北工大X委牵头,师生共同探讨,引出“ 大思政课” 建设的“ 试验田”。
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关键要抓住课程吸引力这个“ 牛鼻子”。北工大给大一新生发放线上调查问卷,结合师生线下交流沟通,收集学生们关心和感兴趣的“ 北京那些事”。“ 学生们普遍关切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