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3 月/10 日/第 004 版教育学
以内源式发展推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侯钰婧 湖南文理学院 刘宇文
2023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2019 年我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普及化阶段,社会民众关于“ 有学上” 的高等教育需求逐渐转变为“ 上好大学” 的提质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增率、学生构成以及区域均衡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及化进程不同,因而在我国高等教育“ 何处去” 这个问题上无法也无需复制或仿效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历史经验与时代背景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展现一幅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放眼世界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之路,就必须探索“ 扎根本土、内生推动、以人为本、开放共享”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内源式发展助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第一,激活内生动力,内源推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内源” 一词是指“ 在内部或从内部产生的”。是否从内部推动,是判断内源式发展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志。在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通过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科技支持和经验教训,能够获得较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发展进程中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内部抗拒力量的作用等因素,后续发展很可能会出现滞缓甚至倒退的情况。近现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吸收外来经验,通过外源式增长实现了规模上的大步跨越,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也逐步接近成熟。但与此同时,国家内部需求同高等教育质量供给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如果没有基于国家内在需求与动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将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发展。高等教育向自身主体与内在逻辑的回归,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内部进行突破转向的发展模式选择,而内生动力是支撑高等教育内源式发展的重要源泉。高等教育内部主体与资源的自主开发,包括多元利益相关者、文化要素以及物质基础等一切内部构成中的要素,要根据主体内部的发展需求、知识特征、经验逻辑和行动结构,激发内在价值和创造力,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类型与方式。
第二,根植本土国情,内源推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从内部发生的发展,自然带有强烈的地域属性。每个国家、地区或群体的发展都应当依据本国国情,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传播本土知识,保持本民族的特性,从自身固有的价值观念、行动方式中汲取力量。内源式发展强调要以地域单位范围内的一切物质或非物质性资源为发展依据,其中,一个民族在发展延续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具有自身独特内容与形式的知识体系,即“ 本土知识”,对内源式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殖民地时期,殖民国家利用强权霸权将自身的地域知识当作普遍知识在殖民地国家推行,殖民地学校由此成为殖民国家麻痹本土人民、解构殖民地社会结构的工具。尽管近代中国的教育传统未曾中断,但世界上多数霸权国家的教育模式在中国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都有所移植。内源式发展就是要通过本土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地域面临的各种问题。高等教育承担着继承、传播和创造本土知识的任务,来自他者的“ 外来知识” 也必须经由本土转换与创新才能适应自身发展需求。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立足自身发展背景,挖掘本土知识、转化外来文化,帮助本土人民获得真实的“ 力量感”。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内源推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个人的各项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人不仅是发展的第一主角,还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内源式发展强调要以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