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3 月/8 日/第 011 版视点
人工智能助推高校建设一流金融专业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范亚莉 袁亮
在“ 特色+优势+一流” 的学科体系导向下,三峡大学紧跟数字普惠金融和量化投资等金融新业态,利用理工科优势,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中探索金融学与理工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 金融+人工智能” 的创新教育实践,效果较为显著。
人工智能催生金融业态新变化
人工智能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为金融+人工智能” 的革命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普惠金融。由于信息摩擦的存在,信贷服务较为依赖抵押品,存在天然门槛,无法有效满足小微企业和家庭的信贷需求。在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为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基于先进的信息甄别技术,人工智能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识别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减少对抵押品的要求,降低信贷门槛,从而帮助更多的小微企业和农村家庭获得信贷服务,更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人工智能技术催生量化投资。较长时间内,金融投资以主观投资为主,通过比较投资品的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来判断买卖时点。不过,对信息的搜集和筛选不及时导致不能准确识别买卖时点,也容易受到个人情绪波动的影响。而海量数据为投资策略带来了变革的可能性,量化投资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历史数据中找出能带来超额收益的特定事件,并据此制定量化投资策略,当出现特定信号时自动进行买卖,从而避免投资者情绪波动导致的非理性投资决策。
人工智能促进传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面对新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传统金融机构有较强动力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网上虚拟大厅解决服务人员闲置问题,还可以建立智能风控系统提高风控效率,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管理滞后和漏洞。证券公司可通过“ 智能投顾”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的体验感。保险公司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实现精准营销。
人工智能时代金融学科的机遇与挑战
如上文所述,人工智能技术给金融业带来了颠覆性转变,因此金融学科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
势,培育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金融卓越人才。
人工智能带动金融学科的边界不断扩展。由于“ 金融+人工智能” 的融合,金融学科的边界得以扩张,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偏理论性课程为主,转向量化投资、金融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偏技能性为主的课程。因此,金融学科正从传统的文科学科向“ 新文科+理工学科” 融合的方向转变,给具有“ 文科+理工科” 综合学科优势的大学带来新的机会。
人工智能技术成为金融人才的必备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投顾、虚拟客服等新型服务将替代部分非关键性岗位的金融从业人员,对传统金融就业市场形成冲击。不过,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从业人员可以在金融业转型趋势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金融学科需要重视学生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利用多门课程提供连贯性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工智能带来金融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讲授,学生参与性不足。在人工智能时代,量化投资策略的有效期可能只有 3 个月,传统的课堂讲授难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要增加金融实战训练,加强实验室教学,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基本策略进行训练,并跟随市场变化找出最优策略,从而提高金融教学效果。
一流金融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紧跟高等教育改革步伐,贯彻新文科、新工科建设要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