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4 月/7 日/第 006 版成果推介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葛玉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理念、先进文化思想与卓越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为人民提供了操身行世的知行规范,构筑了永不泯灭的精神归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在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内在要求,彰显了时代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鲜活魅力。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推进文化再生产等方面着力,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涵养中国精神的应然之路。中国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涵盖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敢坚毅的自信品格,囊括了无私奉献、爱X爱民的爱国情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精神重要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仁爱”“ 一断于法” 等思想仍是当前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涵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根系组织。中国精神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升华而成的,是居核心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主流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灵魂。中国精神作为精神体系,其基本内涵虽不会变动,但是具体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X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伟大建X精神。这启发我们也要随着当下社会要求更善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新内容、新精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达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体现中国价值的必然要求。中国价值是指与当代中国ZZ经济基础相适应、形成广泛共识且位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 道” 孕育而出的,同时也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要求。其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情怀,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宇宙观;其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法、道等思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社会观;其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道德理念,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积极人生观。当下,我们不仅要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准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古为今用、守正开新,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达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独特法宝。中国力量是指攻坚克难的中国人民身上所展现的披荆斩棘、无畏无惧的巨大力量,是我国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人民意志力和战斗力的集中体现。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力量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力量诞生的自信源泉。如今,国家间的力量博弈更展现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和辉煌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共同理念和信仰,彰显着中华民族最独特亮丽的精神标识,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 黏合剂”。中国人民传承着“ 爱国如家”“ 先忧后乐” 的家国情怀,有着“ 红军不怕远征难” 的英勇精神。当前,国家正迈入新征程,民族正踏入复兴强盛之伟业,人民正面临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还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此,必须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