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5 月/12 日/第 004 版教育学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
浙江省委X校第七期中青一班三支部学员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执行院长、
教授 严从根 湖州市委秘书长、一级调研员 宋波
2023 年 1 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要求,到 2035 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多主体协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是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意见》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通过协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主动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促进自身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核心。为促使学生成为主动发展者,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以建构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建立并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与接受学习相比,自主学习更需要自我努力,也更需要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为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保障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拥有基本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而这需要以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为前提。
第一,构建良好的协同育人新生态,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主动承担起协同育人的相关责任。在让人身体健康发育、让人幸福成长、让人形成与众不同的个性品位、让人养成高尚的私德方面,家庭教育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不仅如此,家庭教育也影响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 因此,我们不仅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做好家庭教育,还要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为促进子女成长,获得家庭幸福,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时常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学校和社会。
社会既有私人空间,也有公共空间。一个人不接受学校教育,不妨碍他成人,但一个人不接受社会教育,则无法成人。社会既可帮助人习得私德素养,也可帮助人养成公共品质,成为国家合格公民。由于社会教育的泛在性,它还是终身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办好社会教育是促人成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协同育人方面,社会教育有时“ 空位” 或“ 缺位”,如很多博物馆、图书馆等缺乏系统的育人计划和活动,部分离家庭、学校很近的社区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
为了提升育人效果,家庭和社会需要承担起协同育人、主动育人的责任。一是要促使家长树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的责任意识,主动承担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积极参与同学校和社会的互动,积极主动实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同和融合;二是要促使各社会主体主动担当作为,勇担教育使命,推进社会博物馆资源、体育资源、文化资源等开放和共享,构建和谐育人的环境,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作用。
第二,构建良好的协同育人新生态,需要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