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5 月/31 日/第 007 版视点
以“ 双一流” 建设引领高等教育评价改革
常州大学后勤管理处 马壮
“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战略与重要举措。对“ 双一流” 建设成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全面检视高等教育的结构与规模、质量与效益,更好回应X和人民群众对教育强国事业的美好期盼。因此,有必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体系,为“ 十四五” 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明方向。
政策驱动:“ 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的适时之举。“ 双一流” 建设是以政策性激励机制引导我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标杆战略,是我国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主要矛盾的战略回应,其评价标准建设具有重大的方向引领意义与示范效应。2021 年 3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 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对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开展多元多维评价。
在评价内容方面,涵盖“ 双一流” 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考察期末建设达成度、发展度和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呈现高校和学科的总体建设成效,通过以成效代替数量、突出质量贡献,引导高校关注长远发展。“ 双一流” 建设评价打破了数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扭转了高校功利化的短视办学行为,科研创新更加聚焦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服务区域发展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投入与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 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举措与成效,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更加强调教师的思想ZZ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等。
在评价过程方面,充分体现“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改革导向,既注重考察高校现有实力与水平,也观测高校在存量基础上的成长性及发展潜力,综合考量高校和学科的周期性建设成效。一是开展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坚持评价视角多元、评价内容多维,统筹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二是优化评价手段和方法,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信息与数据为主要支撑,引入和执行竞争机制,将综合评价结果与下一轮建设范围动态调整挂钩、与国家支持力度挂钩,从而打破高校“ 身份固化、竞争缺失” 的局面,创造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
认知重塑:“ 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的理性审视。教育评价决定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回望高等教育评价历程,主要集中于技术层面与制度层面,一是从技术层面探讨教育评价的计算工具及操作性问题,如测评标准是否妥当、指标设置是否合理、度量方式是否科学等;二是从制度层面深究教育评价的政策判断及规范性问题,如评价政策如何引领、评价制度如何完善、评价机制如何运行等。“ 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涉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可以说是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次整体性实践。
回归教育常识,培养一流人才。一流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