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6 月/7 日/第 002 版特别策划
在“ 两个结合” 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 中国共产X人‘ 心学’ 与X的建设伟大工程高端智库” 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郝立新
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发展与文化进步紧紧交织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动力或文化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实现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 两个结合” 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新的文化有机体,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更重要的思想智慧。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为我们深刻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及特点, 推进 “ 两个结合”,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指明了方向。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为理解文化自信和“ 两个结合” 提供了新的历史文化视角(社会发展的文明支点)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是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主张万物相互联系,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主张亲仁善邻、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倡导化干戈为玉帛,和谐相处、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鉴。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主张 “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导求同存异,承认和尊重差异,追求平等和睦、共生共荣。人心和善的道德观重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崇德向善,追求心灵祥和安宁,以及“ 仁者爱人”“ 推己及人” 的道德境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多方面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 突出的连续性”“ 突出的创新性”“ 突出的统一性”“ 突出的包容性” 和“ 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历史韧性、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无畏品格、文化融合、团结统一、兼收并蓄、开放胸怀和爱好和平等精神特质。
这些新的重大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形成和继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基础。从国家发展道路和国家核心利益层面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 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 的共同信念,确立了“ 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的坚强决心。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全面理解“ 两个结合” 的重大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 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创新性发展,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 而“ 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的重大命题,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两个结合” 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X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