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6 月/8 日/第 004 版特别策划
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江林昌
6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X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提出的时代新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 两个结合”,深入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X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个中国的“ 国情” 与“ 特色”,既是中国共产X百年奋斗史、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的实践体现,更是中华文明传统影响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及其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因此,我们应该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与X的二十大报告结合起来,系统学习并作深入阐释。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X的十八大以来,X中央在领导X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与理论概括,以我国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为基础。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传统、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一系列变革。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化运动开始于 18 世纪的西欧。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 18 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 自从西方现代化国家发展起来之后,一些后发国家也先后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工业、创新科技,以适应世界经济环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不同阶段:原始生产力,即自然形态生产力,及其相适应的采集、渔猎时代;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即半自然半人工形态生产力,及其相适应的农业文明时代;工业生产力,即完全人工形态生产力,及其相适应的工业文明时代。这三大生产力与相应的社会形态,是全世界所有文明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顺序和阶段,因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一般性。
但是,在每一种大的生产力系统内,由于地区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又会有具体不同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这是其特殊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而且,不同地区的特殊性有其纵向发展的因果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历史传统与不同的现代化之间的因果关系。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 国情” 与“ 特色”,就是从一万年文化史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承继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
第 1 页 共 5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上五千多年前起源的两河流域古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都先后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从五千多年前起源后,一直绵延发展至今。虽然西欧的现代化发展最早,北美的现代化发展最快,但是,西欧的文明史一般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至今两千多年,美国的文明史一般从北美独立战争结束算起,至今只有两百多年。从历史传统与现代化的角度考察,世界上任何一种现代化都无法与中国式现代化所继承的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传统相比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相继而起。这些运动始终以中西文化的讨论为变革的基础,具体表现为“ 中体西用论” 与“ 国粹论”、“ 西化论” 与“ 中西互补论”、“ 全面西化论” 与“ 中国本位论” 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大家越来越认识到:适应世界性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而又继承创新自己的历史传统,才是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合理选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X应运而生。追求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X的历史使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X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最终成功走出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到 2021 年建X百年之际,在理论上由“ 一个结合” 发展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 两个结合”。
深入了解中华文明 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 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 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要推进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归纳总结中华文明的形态特质,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第一,在地广物丰、人口众多的农牧文明基础上创造“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距今一万年左右,我国已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动物的狩猎者发展为动物的畜养者。一万年来,在我国广大区域内,农业、畜牧业、渔业、游牧业持续发展,从未中断,从而养育了人口众多的中华儿女。我国人口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 1500 多万,秦代有 2000 多万,汉代 6000 多万,唐代 8000 多万,到了明代已超过 1 亿,清代达到了 4 亿多。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是“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的文明史基础。
迄今为止,全世界现代化比较发达的美国,人口 3 亿左右,约是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欧盟人口总数 4 亿多,约占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发展现代化,由于人口规模巨大,产业结构复杂,必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 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 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二,在“ 以民为贵” 传统社会观、“ 邻里和睦” 传统伦理观基础上创造“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由于农牧生产、聚族定居的长期延续发展,中华文明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包括血缘管理、农村公社、井田制、集体耕作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 以民为贵”“ 与民同乐” 为内容的社会观,“ 乡土情结”“ 邻里和睦” 的伦理观。《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孟子· 尽心下》),所以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 梁惠王下》),要行仁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建构“ 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的和睦亲情环境
第 2 页 共 5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孟子· 梁惠王上》)。
这些社会观、伦理观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几千年来延续发展,最终积淀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深刻规范着子孙后代的行为习惯。“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在“ 修身齐家”“ 刚正无私” 传统精神道德基础上创造“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而其基本内容都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父权家长制血缘管理结构,决定了个体家庭包含在宗族群体内,宗族、部族又包含在国家群体内。这是由大小不同层级的“ 家”“ 家族”“ 宗族” 而组成“ 国”,有“ 国” 才有“ 家”。中国古代的“ 国家” 就是“ 家国一体”。儒家文化因此提出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
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过程中, 古代先民观察日月天体的运行, 并从太阳的早上东升中感悟 “ 奋发斗争” 精神,从太阳的普照大地中感悟“ 慈善友爱” 情怀,从太阳的直照无偏中感悟“ 公正无私” 原则。儒家经典对此作了一系列的概括总结。《周易· 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系辞》:“ 周乎万物”,“ 道济天下”。《孟子· 尽心上》:“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这是关于“ 奋发斗争”“ 慈善友爱” 的论述。又如,《周易· 观卦》:“ 中正以观天下。”《礼记· 中庸》:“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管子· 君臣》:“ 正也者,所以明其德。”“ 公平正义”“ 刚直无私”
既是天道,也是人道;既是社会群体原则,也是个体精神追求。
中国古代这些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原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对中国式现代化有启发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发展物质文明,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倡导理想信念、丰富精神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