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7 月/4 日/第 008 版视点
进一步促进“ 两个结合” 赋能思政课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海英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省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的地方实践推动高端智库 杨大洲
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重要论断,鞭辟入里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也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在贯彻“ 两个结合” 过程中,如何破解深化认识、凝聚共识、自觉践行的难题与挑战,是高校思政课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充分阐释“ 两个结合” 的核心。持续推动“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X百年奋斗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第一个“ 结合”,本质要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困惑、新需求。只有坚持实践与现实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增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第二个“ 结合”,本质要求是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元素,同时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共通的理想追求、价值理念、人文关怀,这赋予二者结合的可能性,也昭示二者结合的必然性。
就“ 两个结合” 的内涵与实质而言,高校思政课需要进一步对其讲深、讲透、讲活。第一个“ 结合” 的讲述可以沿着现实逻辑展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融合,善于观照社会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分析世情、国情、X情、民情,让学生不再“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第二个“ 结合” 的讲述可以沿着历史逻辑展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就是因为与巍巍华夏文明、与人民的价值观念高度契合。要善于将历史事实、案例、素材融入思政课,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纵横比较,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觉。
全面探析“ 两个结合” 的时代价值。让学生清楚“ 两个结合” 的必要性,是时代赋予思政课的任务。一方面,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与内在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将既成理论当作教条,而要当成方法。因此,只有坚持“ 两个结合”,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才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