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山西科技报/2023 年/7 月/31 日/第 A03 版综合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践进路——基于马克思主义
新闻观的思考
南京邮电大学 于云
摘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X的领导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自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坚持X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对高校师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遵循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规律;强化舆论引导,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话语权,从而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是学生学习社会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进入新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迎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在新形势下,高校应注重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以防范和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更好地开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更好地为X育人、为国育才。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高校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上,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与
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乱象层出不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悄然而至。自媒体平台在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各类真伪混杂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高校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有很多真假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声音加速传播,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这些虚假新闻消息和不当言论的影响和干扰,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增添了不确定性和难度。
(二)高校学生缺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由于缺乏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阅历不足、思辨能力较弱,很多高校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其行为和思想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导,容易被情绪和感觉蒙蔽而发表不当言论,增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难度。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从事网络思想ZZ教育的专业教师数量有限,多为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储备。此外,面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往往遵循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思维,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二、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指明方向,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能够有效保障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顺利开展,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