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8 月/3 日/第 005 版教育学
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陈海萍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陕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兰继军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教授
在数字化时代的总体布局中,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策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必将成为所有学校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必答题和必修课。
从“ 有质量” 迈向“ 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国,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个性化学习需要,这就必然要求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供给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为多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开放和更为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教育数字化建设重心已从早期主要关注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教育建设阶段,转向以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和智慧校园建设为标志的智慧教育阶段。因此,单纯地教会学生知识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角度而言,发展高等教育应该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巧用善用教育数字化,广泛吸引受众,逐步从“ 有质量” 迈向“ 高质量”。
从“ 学会” 转向“ 会学”。教育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学生主体的有力参与。随着云上课堂的兴起以及海量数据资源库的裹挟, 学生应该学会转换思维方式, 从传统的我在学” 变成 “ 我要学”,从固有的“ 学会” 转向“ 会学”,在纷繁复杂的学习库中习得自学之道和求知之法,锤炼终身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学会批判性习得思维,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和潜能。
从“ 离身” 走向“ 具身”。离身学习主要建立在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基础上,并将认知过程简化为对抽象符号的加工。对于组成教与学双边主体之一的教师而言,在过往制度化的教育中过多依赖于经验的总结和过程的积累,从而在教学中形成了行为定式和思维固化, “ 在个体上教师学习倾向于为他性,较少从教师职业使命与自我实现有机结合的责任高度考量问题”,缺乏主动求知的欲望和积极创新的意识,多体现为移植、搬运和被动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倒逼教师从离身走向具身,推动教师主动学习现代网络技术,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从扁平化学习到立体化求知的转变。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压力与挑战共存、机遇与动力共生,但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的初心与旨归不会改变,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不会改变。因此,如何在数字化情境下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每一个教育者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的命题。
第一,发挥教育数据的赋能价值。教育数字化情境下,高校面临着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因而必须多措并举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一是整合精品资源,打造一站式学习社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和各类数字化平台的相互作用,有效抵御外部冲击,改善内部结构。通过线上线下教育优势互补,力促实现教育教学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内生与外推效用的结合,倍数级放大教与学的效果。二是建立教师发展数字轨迹,促进智慧学习生态的完整塑造,以便在学、教、管、评等业务场景适配师生需求,丰富教师教学智慧。以数字素养提升为关键,从思想观念更新和体系化长期训练着手,推动学校优化校本研修规划设计及其实施落地,探索将教师数字素养和能力提升真正融入教学的实践路径,有力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提升,打造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变革教学和评价模式,推动数字化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围绕学生的“ 学” 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师数
第 1 页 共 2 页
字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构建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共同体,重构数字化时代教师数字化
教学理念,以实现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他们能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