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 年/8 月/17 日/第 004 版教育学
科学研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国际方位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
究院助理研究员 王中奎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领域的教育现代化,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基于中国教育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既符合时代要求和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又彰显中国本土特色。教育现代化呼应并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进程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进行审视,也需要在国际比较视野中分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所处的世界方位,进而凝练和彰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优势和特色,并发现需要克服的短板和弱项。而科学研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国际方位的前提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实质等效可比的指标体系。
践行可持续发展承诺
教育强国建设的成效要在中国基本国情下进行研判,同时也需要拓展世界眼光,在全球视野中比较教育强国何以为强。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 六个必须坚持”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构建研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国际方位的指标体系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5 年 9 月,第 70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提出了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169 个具体目标。教育是一项独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4),即“ 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在《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2015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目标 4——2030 年教育行动框架》(以下简称《2030 年教育行动框架》 ),该框架包括 11 项全球指标、3 个实施办法、总共 43 个专题指标的监测评价体系,以动员所有国家和地区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具体任务而付出努力,并协调、监测“ 可持续发展目标 4” 的进展。
我国是全球发展倡议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积极践行者。研究构建研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国际方位的指标体系,是确保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任务如期实现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有效监测《2030 年教育行动框架》进展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我国推进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大国担当。
坚持国际视野与本土观照
构建具有本土特色、与国际实质等效可比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关键是坚持国际视野与本土观照的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184 个会员国于 2015 年 11 月通过的《2030 年教育行动框架》所确立的全球指标和拟议专题指标框架,以及 2022 年 3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更新公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 的正式指标清单(44 个指标) ,是构建研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国际方位主要参考的国际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愿景声明以及诸如《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等提出的教育倡议、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和各国政府作出的国际承诺等也是重要参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提出了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并公布了2035 年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预期指标,为构建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国情和教情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框架。事实上,《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与《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相呼应的,在对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安排、深入分析教育发展趋势和进行国际比较基础上,提出了 2035 年的总体目标。此外,我国 2035 年远景目标和“ 十四五”
第 1 页 共 3 页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有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要求,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也是构建具有本土特色、与国际实质等效可比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进行国际指标本土化改造
为切实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成立了“ 可持续发展指标跨机构专家委员会